□ 实习记者 陈荟词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8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今年以来,面对更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共建“一带一路”继续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互联互通基础不断夯实,合作新领域不断拓展,保持了热度不减、基本盘稳定,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共建“一带一路”结硕果
凝聚合作共识,朋友圈日益广泛牢固。一方面,元首外交引领合作共识。北京冬奥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多位共建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见;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与多位共建国家领导人通话或致贺电,向国际社会传递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信号,为推动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带来更多信心和希望。另一方面,政治互信不断深化。我国与阿根廷、尼加拉瓜、叙利亚和马拉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摩洛哥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截至2022年4月底,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
打造标志性工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硕果累累。一大批合作项目扎实推进。中老铁路开通以来客货运输态势喜人,5个月货运量增长5.5倍,发送旅客超270万人次。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诺段顺利通车。雅万高铁最长隧道实现全隧贯通。吉布提港铁路场站正式投产。瓜达尔港具备了全作业能力,成为区域物流枢纽和临港产业基地。中欧班列保持安全高效畅通运行。疫情期间,中欧班列逆势增长,发挥了重要通道作用。截至2022年4月底,累计发送国际合作防疫物资1410万件,共计10.8万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欧班列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2022年1月~4月,中欧班列开行4800列、发送4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4%、5%。
深化经贸合作,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第一,对外贸易投资规模稳步提升。据了解,2022年1月~4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97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出口2.2万亿元,增长12.9%;进口1.77万亿元,增长18.6%。我国在共建国家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带动一大批当地群众就业,促进了共同发展。第二,贸易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国—柬埔寨自贸协定正式生效。我国与俄罗斯、泰国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安排,目前已累计与4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AEO互认协议,数量居全球首位。
深化资金融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健全。成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MCDF)基金,10家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国信保等政策性机构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金融服务支撑。截至目前,我国与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在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
深化人文交流,民心民意根基持续夯实。一是教育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今年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阿根廷教育部续签教育领域交流协议。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和美术馆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交流平台运行平稳,“丝路之旅”“鲁班工坊”等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形成,有力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认同。二是多层次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丝路一家亲”行动持续推进,目前已在共建国家开展民生合作项目300多个,推动中外社会组织建立600对合作伙伴关系。菌草、杂交水稻等“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援外项目有效增进了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幸福感。
不断开拓创新,健康、绿色、数字、创新丝绸之路呈现新气象。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开展全球抗疫协作,我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与共建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为弥合“免疫鸿沟”作出积极贡献。深化绿色领域国际合作。印发实施《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举办“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研讨会,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深化数字与创新国际合作。成功召开“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第二次全体大会。组织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继续展现强大发展韧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
据悉,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着力夯实发展根基。深化政治互信,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探索建立更多合作对接机制。
深化互联互通,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深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提升规则标准“软联通”水平。深化贸易畅通,扩大同周边国家贸易规模,鼓励进口更多优质商品,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继续扩大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资金融通,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着力拓展合作新空间。聚焦气候变化、全球抗疫、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高质量建设绿色、健康、数字、创新丝绸之路,培育合作新增长点。持续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继续向共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深化数字领域合作,发展“丝路电商”,构建数字合作格局。实施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着力提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水平。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加快完善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畅通安全的陆上通道,优化海上布局,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衔接,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优质打造标志性工程,建设一批“小而美”项目,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
着力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落实风险防控政策举措,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管理责任。统筹疫情防控和境外项目建设,着力保障境外项目用工需求、人员倒班回国、物资供应和资金支持。引导我国在海外企业和公民自觉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各地方找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定位。持续推进廉洁丝绸之路建设。
着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原则、方式等,不断提升传播效能。发挥好中国一带一路网等平台作用,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