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春花
总体看,中小企业无论是在经营规模、资产总额还是员工人数方面,都处在相对较小状态。大部分中小企业需要依靠产业链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谋得发展,如果产业链调整、市场需求下滑,将会影响它们的发展。
近期以来,各地的疫情防控战牵动着每一个人。在关注疫情防控的同时,中小企业如何存活下来并持续发展同样令人关心。
对中小企业的保护,需要政府和中小企业一起发力,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小企业自身的快速调整更为关键。中小企业需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寻找出路,找到持续发展的方法,对此笔者有四条建议。
最重要的是坚信增长
在对历史超过100年的公司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及其领导的公司可能处在良性的环境中,也可能处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可能处在一个高增长的领域,也可能处在增长已经陷入停滞的行业。
但是,这些领导者及其领导的公司经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均取得了同行无法企及的增长。年复一年,不管经济是处在繁荣阶段,还是处在衰退时期,保持增长都是他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并以此指导自己和企业的行动。
如何理解外部环境的作用,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情况下,当外部环境为企业成长提供帮助时,企业管理者却忽略环境的作用,认为企业所取得的成就,是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当外部环境不能为企业成长提供帮助时,企业管理者又强调市场行情不够好,无法取得成就是环境不好造成的。
事实上,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与一般管理者的区别正在于此,好的企业管理者在环境好时,承认是行情助力;当环境不好时,只把环境当作经营条件,绝不是经营不好的借口。
这样理解外部环境与企业发展关系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在逆境中,这些企业更显示出其优势,一旦困难时期过去就会迎来强劲增长。
研究发现,其实很多企业是在危机时找到了发展的新模式,抓住契机,在逆境中成长。比如,1933年全球经济大危机时,IBM因为美国市场停滞,而被迫转向开发海外市场,也因此成为一家全球性公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华为选择用智力资本驱动增长,在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投入中,成为全球领域内的领先者。
当务之急是保证现金流
活下去是企业在困难时期面临危机的基本选择,也是最表征的判断标准。保有现金流是企业能够活下去的核心关键,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甚至是生死攸关的根本要求。
成本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元素,企业必须具有真正的成本能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中小企业更是要挑战极限式降低成本,保住现金流。
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压缩投资支出,暂缓一切不必要的投资现金流出,剥离不良业务,杜绝亏损和没有质量的增长。一些还未产生价值的业务可以先停下来,亏损的业务一定要停掉。
而对于拥有良好现金流的中小企业,依然建议重构自己的成本核算,因为应对不确定性是一种常态能力。希望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在迅速做“减法”的同时,也要做“加法”。
“加法”就是关注真正的顾客价值,并创造顾客价值。在疫情中需要非常清晰的方向判断、足够强的勇气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更需要理性的决策。如果能在危机中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并增加投入,之后获得的增长将是无法估量的。比如,三星在挑战极限式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大了对芯片厂的投资,理由很简单:在行业低潮时期进入,可以在将来行业回暖时获得更高回报。最终,在经济危机中成功运用了“加减法”的三星获得了重生。
评价业务的有效价值,对业务结构做“加减法”,从而使得公司具有更有效的动态应对不确定性的业务能力。一旦机会来临,这种更加合理的业务结构便能让企业有机会与其他企业拉开距离。
真正释放员工能量
多年前,笔者在讲课时问学员什么是企业最重要的三项资产,学员中有很多人是企业家和经理人,但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来。其实,这三项资产就是员工、顾客和文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个体价值的崛起,企业管理者也开始认真去理解员工价值创造,并为员工提供价值创造的平台与发挥作用的机会。因为许多人认识到,如果管理者不能注重利用和开发员工的创造力及潜力,那么公司最有效的一项创造性资产就被浪费掉了。
一方面,员工最懂顾客。接触顾客最多、创造价值最直接的正是员工,所以释放员工的能量,依靠员工的创造力,往往能够获得最直接的绩效。正如俗语所说,“最长的脚趾最先知道疼”,一线员工对市场的敏感度及对顾客的敏感度,有时会超过管理者。如果管理者愿意给员工授权,员工会贡献很大的价值。
另一方面,员工贡献效率。正如德鲁克指出的那样,提升经济绩效的最大契机,完全在于企业能否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这一点,在危机时显得更为突出。在危机的环境中,降低成本更需要员工参与进来,快速响应危机带来的变化同样需要员工参与进来,只有员工才能够真正贡献效率。总之,员工的共识和行动,是获得效率的关键。作为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你的员工能够作出的潜在贡献,并且让他们得到发展。
分享与共生是关键
分享与共生一直是笔者所坚持的观点,这也是数字化时代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2018年,笔者和赵海然合作撰写的《共生:未来企业组织的进化路径》一书中提到,在合作的要求下,相同领域甚至不同领域的组织不再是竞争对手,而转变为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面对顾客参与价值创造、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及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组织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将传统的价值链创造价值模式转变为命运共同体合作创造模式。
越是不确定性的时候,越需要企业找到与顾客、合作伙伴共生的方式,尤其是与员工共生的方式。如果能够在不确定性中坚持分享与共生,企业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携程从2021年8月开始为期6个月的“2021混合办公试验”,员工范围由客服人员扩展至技术、产品、业务、市场营销和职能岗位,超过1600名员工参加了试验活动。结果显示,混合办公的效果明显,员工的支持率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今年3月,携程正式推行“3+2”混合办公制度,允许员工每周的周三、周五在家办公,计划无差别覆盖全部约3万名员工,并不做薪资调整。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设立混合办公制度既是疫情防控所需,也是为了帮助员工平衡缓解工作与家庭的压力,这是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多赢。
借助不同商业模式、不同业态之间的协同共生,给不确定性中的企业和员工释放了新的可能性,让更多人得到帮助,企业在得到自救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其他主体的共生成长。
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环境不能改变的时候,改变自己是一个根本的选择。面对不确定性,最大的考验不是预测准不准,而是动态应对的能力够不够。
中小企业要以疫情下的不确定性为经营背景,用新的方式去认知当下,重视和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强调企业自身的能力,而非环境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与不确定性相处,与动荡的世界相处。
(作者系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