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中国的大国担当 为全球物价“降温”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阻和部分发达国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因素成本轮世界性通胀主因

□ 本报记者 刘 政

4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B1302会议室内,“中国物价与世界物价的关系”专家研讨会正在召开,6名业内专家具体分析、探讨、溯源国内国际物价情况及变化。记者了解到,这是宏观院召开的第三场专业研讨会,前两场分别涉及世界经济形势、全球治理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3月,美国CPI和核心CPI同比涨幅分别高达8.5%、6.5%,均创40年新高。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中国3月物价水平有所上升,CPI达1.5%,但是总体通胀情况远温和于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研究员介绍。

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表示,中国上游原材料价格因“保供稳价”政策支撑逐渐下跌,生活资料价格受下游需求影响涨幅较小,美国在上游原材料成本及下游消费支出均大幅上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轮全球物价上涨、通胀高企的主要原因,包括受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事件冲击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严重受阻和部分发达国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率先复产复工,没有限制或中断重要基础产品进出口,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稀土及其制品、航空煤油、纸浆/纸及其制品、铁合金、铜材、铝材等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2.6%、25.2%、33.4%、134.2%、14.7%、26.7%;疫情频发的3月,稀土及其制品出口量也创下了20年来新高。

“2022年1月末,美国国债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大关,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倍,较疫情前猛增7万亿美元。近年来,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日益增强,过剩流动性叠加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给能源资源进口国带来很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宏观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哲人直言。

宏观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室主任刘雪燕表示,疫情期间,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仍然保持低水平,2020年,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为1.8%,2021年为3.3%。

“国内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证了我们跨周期、逆周期调节的宏观调控措施精准到位,国内的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市场循环进一步畅通,在稳定国内物价总水平的基础上为稳定全球物价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宏观院决策咨询部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说。 (相关专家发言摘编见2版)

2022-04-29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阻和部分发达国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因素成本轮世界性通胀主因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8837.htm 1 中国的大国担当 为全球物价“降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