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朝欢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年全球经济发展的预期从4.4%下调至3.6%。报告前言中提到,除俄乌冲突外,中国频繁采取了更广泛的防疫封锁措施,导致其经济活动放缓,并可能使全球供应链出现新的“瓶颈”。
报告一出,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政客、机构和媒体就开始借IMF报告炒作中国“动态清零”政策拖累世界经济。
中国当下的防疫政策是否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当前世界经济疲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推动其复苏和稳定增长需要做什么……4月22日,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间会议室里,多位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桌而坐,畅议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治理。
研讨会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主持,参与讨论的7位专家学者分别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的李大伟、杨长湧、王蕴、金瑞庭,经济研究所的郭春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陈凤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高凌云。
“拖累”不存在
中国对全球经济支撑作用仍然强劲
“中国防疫政策不仅没有拖累世界经济,而且是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十分重要的保障。”杨长湧如是回应“拖累论”。
国际收支是衡量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13%,出口同比增长15.8%,进口同比增长9.6%;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6%。
事实上,疫情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IMF统计表明,2020年~2021年,我国货物出口量、进口量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0.8%和6%,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李大伟给出一个学理上的注解:我国凭借国内供应链相对完整、抗疫成效显著优势,成为全球制成品和诸多重要零部件主要提供者,为缓解全球性供求失衡作出巨大贡献。同时,我国庞大的市场潜力有效带动了各国对我国的出口,拉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
“从2007年开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始终处于全球第一。”高凌云表示,即使按照IMF的预估,2022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4.4%,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22.5%,处在中国历史第三高的水平;如果按5.5%左右的增速目标测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高达28.1%。
在研讨过程中,专家们对于造成世界经济疲弱的短期和中长期原因达成共识,并表示要全面客观看待。
从近期负面因素看,主要是俄乌冲突、世界疫情严峻形势、全球通胀率高企、主要发达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这些因素的出现,没有哪一个能归咎于中国。相反,中国在消减这些负面因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杨长湧说。
从中长期角度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迟迟未能走出疲弱态势。李大伟认为,发达经济体应为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负主责。近年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推出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在贸易、科技、教育等领域设置了大量壁垒,严重影响了各类商品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严重制约了全球经济复苏。
“躺平”不可取
一时的“管”是为了更好的“放”
今年初,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放松防疫政策,但结果是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激增。王蕴注意到,2020年~2021年,全球共确诊2.89亿人;而今年1月1日~4月20日,就新增2.16亿人。
金瑞庭对中美两国的抗疫数据做了跟踪研究,包括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量、每万人感染率和死亡率、疫苗接种率和口罩佩戴率等10项指标。“过去两年,中美两国不同的抗疫模式,折射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差别,结论不证自明。”
(专家发言摘编见2版)
各国抗疫态度的分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李大伟分享了他的观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各国都采取了严格的抗疫政策,也都经历了经济的大幅下调。
李大伟认为,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为了推卸政府治理责任,打着所谓“尊重自由”的旗号,以“躺平”的态度任由疫情发展。而发展中、欠发达经济体部分受到美欧影响,部分由于自身防疫能力不足、疫苗接种水平低等因素,反复受到疫情冲击。全球疫情“久拖不决”,病毒持续出现变异,加大了全球抗疫压力。
近期,一些境外媒体和机构频频质疑中国严格防疫“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社会上也有“躺平”“与病毒共存”等论调。
“如果中国不实行当前的防疫政策,会发生什么?”杨长湧抛出这一问题,其实是在做反向论证。“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至少会面临三大风险:医疗体系面临过载风险,产业链供应链断供风险,人民群众的信心和预期风险。”他说。
“我国14亿多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高、感染人数多,对高龄患者等脆弱群体带来的风险大,如不及时从严防控,将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更严重损失。”高凌云说,“动态清零”政策算的是大账、生命账。
高凌云进一步解释说,“动态清零”并不是追求“零感染”。他将我国的抗疫策略生动地比喻为“打地鼠式防疫”——哪里冒头打哪里,本着早发现、早控制的理念,尽可能把疫情扑灭在萌芽状态,将疫情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控制在最小。
中国抗疫实践一再印证:一时的“管”正是为了更好的“放”。杨长湧认为,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正是依靠这一理念,才将疫情对国内经济以及供应链的影响降低到了最低限度,我国才能成为2021年经济增速最高的主要经济体,才能为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防疫物资、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
“复苏”有信心
各国要“同心合力”“和衷共济”
今年3月以来,我国本土疫情波及30个省份,辐射区域广链条长,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放大。“此轮奥密克戎疫情,客观上短期内确实对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个别月份的消费、出口数据甚至有可能出现同比负增长。”李大伟坦言。
对于少数媒体总是关注为控制长三角疫情所采取的封控措施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李大伟表示,若不采取必要的封控措施,一旦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扩散,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将大幅度增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高达十倍百倍。
李大伟注意到,在正确的防疫策略指导下,吉林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长三角的疫情也开始出现好转迹象,有望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常态;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在持续优化防控政策的诸多细节,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力求在精准防控疫情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尽可能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对于IMF将中国经济2022年增速预期调低至4.4%,李大伟认为,“将疫情导致的个别月份经济增速下行简单外推到全年的做法,其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李大伟分析说,从过去两年来武汉、西安、南京等地防控疫情的经验看,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基建投资、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政策的成效将逐渐显现,经济将迅速走向复苏轨道。从目前走势看,我国二季度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三、四季度经济显著复苏,全年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一季度水平,是极大概率事件。
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陈凤英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速或比预期有所放缓,但中国经济规模巨大、持续发展基础扎实、政策导向意识强化、化解问题能力极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绝对是“正能量”。
世界经济放缓已是事实,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专家们在研讨会上就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疫情以来,全球科技研发速度下降,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人员交流受到较大阻碍,导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放慢,制约全球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郭春丽说。
对此,杨长湧建议,打破科技冷战,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他还提出四个关键词:和平、安全、开放、共赢。他呼吁,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关注发展中国家紧迫需求,围绕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工业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务实合作。
王蕴表示,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各国真正团结起来,各国要坚定信心、同心合力、和衷共济,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