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文雯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徐州,一直都是群贤汇聚、英雄辈出之地。“十四五”开新篇,谋新局,对泉山区教育而言,充满了挑战,更孕育着生机。2021年5月,泉山区成功入选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验区,开启了泉山教育奋力争先的新征程。同年7月,泉山区委、区政府贯彻中办、国办精神,把“双减”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求区教育局攻坚克难、创新完成。
一边是新机遇,一边是新任务。泉山区教育局秉承“科学调研、务实规划、把握大势”的前瞻态度,在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四连跳”的基础之上,开展了全区范围内31所学校关于“智能研修”与“双减”工作有机结合的专项调研。调研数据显示,99.7%的教师认为“智能研修”在带来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同时,能够帮助“双减”落地,带动教育改革与创新。这一调研结果,让泉山区教育局备受鼓舞、信心大增,将二者有机结合、带着鲜明创新元素的“泉智工程”应运而生。
完善保障机制“泉智工程”赋能提质增效
泉山区现有中小学31所,在校中小学生41,504人,教师2546人,其中名优骨干教师843人,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中,连续四年位居徐州第一,全省领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区教育局将提质增效的工作重点放在“提升五个质量,增强一个效率”上。其中,“五个质量”包含教师质量、教研质量、课堂质量、课后服务质量、督导质量;“一个效率”是指学生学习效率。智能研修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恰好提供了一个关键突破口,将人工智能与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改革、教研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执行“4321”组合策略,充分赋能“提质增效”工作的落实。
泉山区教育局构建了“行政层—研究层—实践层”上下联动的区域推进机制。成立由一把手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教师发展中心各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泉山区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工作内容,为试点学校提供基本应用策略和行动指南。
教育行政层作为决策主体提供政策方向;教师发展中心作为研究主体组织研修活动并提供学术支持;试验学校作为实践主体开展具体行动。决策、研究、实践协同发展的运作模式,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在泉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教育局将以三年为周期,投入资金4100万元,实现智能录播教室全区全覆盖,完善泉山区智能精准研修基础设施环境,保障全体教师开展常态化应用。
加强顶层设计
“四步举措”确保行稳致远
在开展智能研修平台应用工作初期,教师研修习惯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最大的难题。面对这一瓶颈,泉山区教育局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工作组的指导下,采取了“提高培训实效、聘请专家问诊、培养种子教师、发挥辐射影响”的“四步举措”:一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训教研双跟进”的方式,帮助教师快速转变思维,提高培训实效;二是聘请多位专家深入一线现场答疑,常态化指导平台应用工作;三是遴选星光小学、少华街小学等四所品牌学校、淮西中心小学、碧水湾小学等四所边远学校和部分种子教师,进行先行试点和定向培养;四是让试点学校引领全区各校,让种子教师带动全体教师,用进步的案例说话,逐步扩大辐射圈,形成互动共生的良好样态。
“四步举措”的快速见效,让教师的思想意识出现“翻转式”变化,“排队预约智能录播教室”成了老师们的新时尚,教学设计质量明显提升。大家都希望能够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自己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长教学本领。
聚焦模式创新
研修体系构建“泉山样态”
在过去五年中,泉山区教育局成立了22个项目工作室,累计解决课改焦点问题263个,《基于问题解决,构建长效机制的项目研究与管理》这一案例荣获教育部课改案例评比创新奖和江苏省师资建设案例评选特等奖两项殊荣,以项目工作室、网络集体备课为标志的多方协同研修“泉山样态”逐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又把目光聚焦到了“不同研修模式的完整体系建构”上。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泉山区教育局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区域教师特点,借力智能研修,构建出广度全覆盖、纵深全贯通的“金字塔式”研修体系。
这一体系打破了校际壁垒,区级大备课组跨校区协同集体备课,让新手型教师得到了规范训练,经验型教师找到了成长路径,骨干型教师发挥了辐射效能,切实提升了教研质量,促进了全区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提升实证能力
教育内涵实现“二元推进”
以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指向素养提升的区域教学变革》为抓手,区教育局充分利用智能研修平台“视频+数据”两项实证手段,有效支撑“素养型”课堂研究。教师不再单纯局限于经验的主观判断,而是针对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设计、课堂节奏把握、课堂组织效率等方面,用人工智能采集的师生教学行为数据为支撑,开展精确分析诊断,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实现了数据驱动下课堂模式的转变。
针对“双减”工作,区教育局在全市率先探索“1+X”特色课后服务模式和“菜单式”服务,实现了“一校一案”和“一人一案”。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支撑督导组随时随地线上巡课和听课,及时统计分析数据,有效加强过程管理。减负增效的成果摸得着看得见,泉山区推进“双减”的举措受到上级部门、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
立足远景规划
智能研修助力“优教泉山”
自开展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以来,泉山区借助信息化手段支撑,聚焦“听课行为”这一核心观察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依托平台的录播分析功能,常态化采集学生举手、听讲、读写、应答、生生互动等学习行为,分析课堂参与度、表现度、关注度、师生交互频率等,精准定位不同教学任务环节中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因素,进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泉智工程”在泉山区践行不足一年,却让我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也给整个泉山区教育带来极大的转变。与全国领先区域相比,泉山区还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有智能研修平台的帮助,我们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举全区之力强化“泉智工程”,以“赋能、超越、共生”的进阶方式,持续迭代优化现有机制、模式,锻造创新型名优师队伍,让优质师资和优质数字资源成为泉山区教育最核心的硬实力,擦亮“优教泉山”品牌,推动泉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