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敏 本报记者 成 静
2021年,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改扩建工程获批全面启动。这项工程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十四五”重点工程及京津冀一体化重点协同项目。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医院硬件设施建设,推动滨海新区形成以第五中心医院为引领的医疗服务体系,并进一步对接北京大学优质医疗资源,探索与北京大学医学优势专业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形成与北京大学医学部优势学科技术嫁接,开展医学研究,提升医疗科研能力。
北京大学滨海医院改扩建项目是天津滨海新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一个点位。2021年,滨海新区积极落实国家战略,从承接非首都功能和服务京津冀双向发力,同步推进自身载体建设和京津冀合作,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和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为重点,不断推动各方面取得新成绩。
“2021年,滨海新区引进北京项目1095个,协议投资额2821.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分别超过9.5%和12.9%。”滨海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精准聚焦中央企业承接非首都功能。据该负责人介绍,天津滨海新区紧紧扭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聚焦首批疏解的中央企业二、三级公司,适配滨海新区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建立“跑央企、引项目”的能动机制升级版。2021年,有61家中央企业二、三级公司和项目落地滨海,注册资金667亿元。
——调整和建设完善新区承接载体平台。滨海新区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支持政策,创新成立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形成“理事会+秘书处+智囊团”的发展模式。“今年以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新增项目1093个,3年年均增长47%,累计注册企业超3000家。”上述负责人介绍说,滨海新区以各开发区为主战场,细化挖掘载体资源,打造一批支撑滨海新区综合载体的“微平台”承接“微功能”,调整形成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南港石化产业基地、航空物流基地、临港新片区、海港片区、华苑科技园、海洋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生态城中新合作区等为主体的9个承接载体,引导北京项目向各载体集聚。
——全力推进服务京津冀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进展顺利,实现园区直达滨海高铁站和滨海国际机场的公交线路频次优化调整。南港大乙烯等重点石化项目集群在南港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全面启动建设。航空物流基地大通关一期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完成,首个项目天津国际邮件互换局项目入驻运营。争取中央预算资金2.3亿元,北京大学滨海医院改扩建工程获批全面启动,京滨西站配套工程加快推进。
——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先后成立了17个产业(人才)联盟,形成了十大优势产业及产业链,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1+3+4”现代产业体系。已集聚52家百亿级企业,建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15.8%。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揭牌。
——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着力打通运输通道,推动天津港轻装上阵,规划建设了双向12车道、21.3公里的天津港集疏运专用通道。完成1295项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属地政府。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30万标准箱,海铁联运运量突破100万标准箱,陆桥国际班列运量达到5.8万标准箱。
——完善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协同机制。生态保护方面,建立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在教育卫生方面,中国核工业大学建设加快推进,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共建临港实验小学、与北师大附中共建十二年制学校等,与北京朝阳教育学院合作培养骨干教师、与人大管理培训中心开展教师管理队伍联合培养等;在医疗卫生方面,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急)诊直接结算和京冀执业医师在新区多机构备案等医疗资源共享服务加速推进;在人才认定方面,实现三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在政务服务方面,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在新区投用,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毗邻京冀的3个街镇开设服务专窗,全面推行“见证发证”,56个政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在交通方面,打通“断头路”,完善区域内公交通行能力,加快京滨城际、津潍铁路建设,塘承高速新区段、津石高速天津东段全线建成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