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黑白之间 七台河优雅转身

在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估中,黑龙江七台河市连续3年被评为“良好”档次,转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七台河市滑冰少年在户外冰场训练 徐志文 摄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当中国队夺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2000米混双接力金牌后,我国东北的一座小城——黑龙江七台河市迎来了高光时刻:7块金牌加身,使七台河成为中国冬奥史上拥有金牌最多的城市。

冰雪运动异军突起只是这座东北小城优雅转身的一个缩影。在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估中,七台河连续3年被评为“良好”档次,转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昔日煤城转身“冠军之乡”

在北京冬奥会上,来自七台河的范可新与队友努力拼搏,在短道速滑混合接力中为中国队夺得首金。

因为范可新夺得的这枚宝贵金牌,七台河市这座总人口不足70万的小城再次受到关注。

“煤城‘滑’出了10位世界冠军,‘矿工儿女’获得7枚冬奥金牌、177枚世界级比赛金牌!”七台河人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七台河人有充分的理由自豪。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10名世界冠军都是从这里滑向世界。中国在历届冬奥会获得的金牌中,7枚和七台河有关,“冬奥冠军之乡”“冬奥冠军摇篮”实至名归。

在诞生冬奥冠军之前,七台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缘煤而兴的城市。

七台河市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石墨、黄金、大理石、石灰石等十几种。而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煤炭保有储量17亿吨,远景储量37亿吨。以煤种全、储量大、煤质优,被列为全国3个保护性开采煤田之一。

从1958年开发建设以来,七台河累计为国家贡献超过6亿多吨优质原煤,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电力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优质焦煤和焦炭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七台河与鸡西、双鸭山、鹤岗并称为黑龙江“四大煤城”。

煤炭及煤炭相关产业一度占七台河市GDP总量的5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税收的70%、就业人口的60%。

与鹤岗一样,近年来,七台河经济也因煤炭资源日渐枯竭而面临挑战。

几十年开采之后,七台河的煤炭资源总量已日益减少,煤炭产业为城市带来的生产效益在逐步下降,且因高度的煤炭依赖性,七台河市的城市功能发展不全,第三产业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

国务院确定七台河市为第二批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摆脱依赖,告别黑色,寻找城市发展的新出路,成为七台河亟待解决的问题。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白之间可转换。

一方面,七台河利用原有黑色煤炭资源优势,聚焦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谋求城市转型。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七台河市以构建新型“碳”产业、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上榜,成为为数不多的以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上榜的城市。

另一方面,挖掘得天独厚的白色冰雪资源优势,打造融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及冰雪经贸开发为一体的冰雪旅游文化产业,是七台河摆脱转型困境的选择之一。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的转身

从昔日煤城到今日的“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是如何实现优雅转身的?

冥冥之中,命运在定。说来也许是巧合,七台河从“黑”到“白”的转身与一位煤矿工人息息相关。

这个煤矿工人名叫孟庆余,他被称为七台河市短道速滑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18岁的知青孟庆余“上山下乡”来到七台河,成为一名采煤工人。与其他知青不同,孟庆余的行李中有一双冰刀鞋。这双冰刀鞋改变了孟庆余的命运,也改变了七台河的发展史。

七台河位于完达山山脉西端,美丽的倭肯河畔,一年有4个月气温在零下20℃以下,为开展各种冰上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作为一个在井下负责攉煤的工人,孟庆余工作踏实、肯干,非常卖力。七台河的煤矿大多是夹在岩层中的薄煤层,有的煤层只有半米高,工作环境相当艰苦,“跪着采煤,站着做人”就是煤矿工人的生活写照。

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孟庆余对滑冰的热爱却丝毫不减。一到冬天,他克服井下作业的疲劳,工余时间就到倭肯河上滑冰。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庆余越滑越出色,代表七台河参加冰上运动会,一举夺得三项冠军。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因为在比赛中的突出表现,孟庆余被调入市体委,成为七台河市的滑冰教练并开始着手组建速滑队。

“我要让你当一只母鸡,给我从事孵化小鸡带小鸡的工作。挑一批有潜力的孩子,带出一支叫得响的冰上运动队伍来。”时任七台河市体委主任对孟庆余充满期待。

“世界冠军梦,自己难圆了,那就在这些孩子们身上圆吧。” 重任在肩,孟庆余彻夜难眠。

寒冷的冬季里,孟庆余凌晨2点就起床,冒着零下40℃的严寒浇冰场。一场冰浇下来,溅到身上的水滴结成冰,走起路来哗哗作响,几乎成了冰人。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终于有了收获,他培养出了张杰、杨扬、王濛、范可新等一大批世界冠军。

在七台河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中,有多位是矿工儿女。

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突破的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的父亲在进入公安系统之前,也曾在井下工作。王濛、孙琳琳的父亲也曾是煤矿公司职工,王濛在都灵冬奥会夺冠时自豪地说:“我是中国黑龙江七台河的矿工女儿。”

矿工子女不怕苦不怕累的基因为艰苦训练打下了基础。教练们发现,矿工家庭送孩子训练的意愿高,孩子们的素质也更好。孟庆余常说:“离开矿工的后代,再优厚的条件我也培养不出世界冠军。”

矿工转身成为教练,矿工儿女转身成了世界冠军。

冠军文化助力优雅转身

从矿工子女到世界冠军,七台河市以“跪着采煤,站着做人”的矿工文化衍生出了“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冠军文化,让七台河迸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

孟庆余将精力集中到短道速滑,并且主攻女子项目。这成为七台河打开世界冠军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然而,赛道短意味着更多的弯道和更急的转弯。看着如行云流水、优雅自如,实则紧张惊险、危机四伏。可以说,弯道就是追逐超越、考验战术和技术的重要区域,胜负往往就决定于这瞬息万变的弯道超越之中。

在孟庆余的带领下,矿工子女发扬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精神,实现了一个个弯道超越,拿到了冠军桂冠。

七台河也需要弯道超越,实现经济转型。

煤炭资源虽然濒临枯竭,但是城市的人力资源、精神资源、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却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才能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新生主导力量,“一煤独大”的格局才会变成“多业并举、百业俱兴”的良好局面。

冠军文化也是七台河的重要资源。

2019年,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中国·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正式开馆。这是七台河市宣传冠军文化、弘扬冠军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冠军馆内,“金牌榜”“荣誉墙”“冠军路”“冰之梦”等板块述说着金牌背后的艰辛与探索,印刻着七台河儿女无限荣光与梦想。

七台河市市长李兵表示,冠军文化与抗联文化、矿工文化并称为“七台河文化”,成为激励七台河转型发展的精神动力,深植在全市人民的心底。

近年来,七台河市将擦亮冬奥冠军之乡名片、做强冰雪体育经济,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七台河市依托冠军文化打造了冰雪嘉年华品牌活动,推出“一城五线”5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系列文旅活动营造了让百姓玩翻天、乐翻天的新天地,让冷季节变成热时节。

下一步,七台河将在编制冰雪旅游规划、开发冰雪旅游景区、打造冰雪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提升冰雪旅游服务等10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把七台河冰雪文旅建设提升到新高度,为早日建成旅游强市奠定坚实基础,为经济转型振兴发展作贡献。

2022年七台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走稳煤固基、转型发展,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实施产业振兴工程,努力打造产值500亿级煤及煤化工、300亿级生物医药、200亿级农畜产品加工、100亿级制造再制造、100亿级新材料新能源的“53211”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推动转型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

从矿工儿女到世界冠军,运动健儿们的优雅身姿令世界瞩目。冬奥梦和冠军情激励着这座小城“敢为人先,勇争一流”,一次次优雅转身惊艳世界。

2022-03-16 在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估中,黑龙江七台河市连续3年被评为“良好”档次,转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7896.htm 1 黑白之间 七台河优雅转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