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甄敬怡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成交量达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迈科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金碧带来的建议之一,是加快构建我国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就此话题,记者对何金碧进行了采访。
记者:目前,我国只上线推出碳排放权现货交易,所发挥的减排效果有限。请问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碳市场交易制度,您有何建议?
何金碧:目前,我国只上线推出碳排放权现货交易,但由于其覆盖范围小、参与主体受限等现实问题,所发挥的减排效果有限。纵观国际碳市场运行经验,欧美国家碳市场已涵盖现货与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由于碳交易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碳期货的推出将对提高碳市场流动性、平抑碳价格波动、加快我国碳市场的建设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建设一个价格有效、稳健运行、期现联动的全国碳市场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至关重要。为此,我提出了四点建议: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为期货交易奠定良好的现货基础;扩大碳市场需求,拓宽市场参与主体范围,更好发挥期货市场功能;设计合理的期货合约,兼顾国际惯例与国内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规范碳交易的监管制度体系,保障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记者:构建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对于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有何意义?
何金碧: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可以形成有效合理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碳排放权期货市场作为现货市场的有益补充,通过市场各类交易者的撮合交易、中央对手方清算等方式,综合反映出市场参与者对碳排放权在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供需状况,所形成的远期价格具有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将成为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的重要报价指标。
其次,还可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碳排放权期货市场为控排企业提供碳价波动风险管理工具,降低因碳价变化带来的经营压力,调动控排企业压减落后产能、实现绿色转型的积极性。同时,碳价与能源、气候、经济结构转型等紧密关联,其他领域的企业也存在碳风险敞口,同样可以利用碳排放权期货管理风险,提前锁定碳成本,安排节能技改或市场交易。
此外,碳期货交易的发展,还将扩大碳市场的边界和容量,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多样化。碳排放权期货将碳排放权从实物形态转化为合约形态,投资主体通过持有期货合约并不断向“远月移仓”的方式长期投资于碳市场,既满足了社会资本对碳资产的配置和交易需求,也不干扰控排企业正常使用碳排放权,还为碳证券、碳基金、碳期权等其他金融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的建立,不仅能够使我国形成自身独立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形成机制,而且其形成的统一的市场交易价格,能够增强我国在碳排放权现货市场交易时的议价权。掌握交易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权,有利于我国将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增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并在碳金融层次上向发达国家看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变。
最后,开展碳期货交易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绿色经济发展,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利用期货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效结合。在市场的引导下,企业自负盈亏,为追求在碳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企业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和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市场优胜劣汰,资源将更多地被倾斜在“管理更高效、技术更先进、绿色理念更坚定”的企业中。期货的用意就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利用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信号提前优化调整绿色低碳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