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公平普惠,“办更有情怀的美好教育,创更高质量的教育强区”是秦淮教育人的矢志追求。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荣登“2021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榜单,排名江苏第二、南京第一,再次彰显了秦淮教育的人文之美、公平之道。
□ 庄 芸
教育是有温度的尺子,最能衡量关怀的距离。坚守教育公平普惠,“办更有情怀的美好教育,创更高质量的教育强区”是秦淮教育人的矢志追求。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以94.53分荣登“2021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榜单,排名江苏第二、南京第一,再次彰显了秦淮教育的人文之美、公平之道。
围绕资源布局抓改革
教育公平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随着秦淮“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战略实施,教育布局日趋完善,公平普惠高效推进,“西密东疏”困局得到破解。
秦淮区聚焦“老城学校优化调整、新城学校高水平建设”,精心书写教育“双城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市区共建江苏省第一所科技高中——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建校3年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南师附中行知分校创成“南京市新优质初中”,办学口碑越来越好。召开全区教育改革发展大会,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深化融合共建。抓好老城办学调整,推进新城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去年以来,全区新建、抗震加固改造中小学幼儿园17所,竣工交付3所,全区教育系统累计创成省文明单位2家、省文明校园5所、市文明校园19所。
围绕队伍建设抓改革
“区管校聘”动能全面释放
2017年,秦淮区创成第二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级示范区,“区管校聘”成为江苏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近年来,秦淮区教育改革蹄疾步稳,为实现秦淮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三个突破”实现教师队伍公平流动。突破人事管理制度,确立教师编制和岗位“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原则,实施“编随人走、岗随人动”管理模式,教师带编、带岗流动,真正实现教师流动过程中人事关系无障碍转移,为顺利流动奠定坚实基础。突破教师管理方式,打破教师、学校的本位观念,教师从“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教师轮岗交流得到普遍认可,由被动交流变为主动交流,管理成效更加凸显。突破联盟共享形式,赋予联盟总校统一实施联盟内新教师招聘、培训、分配、管理等工作权限。通过骨干教师定向式、联盟教师菜单式、跨校兼课共享式等多元教师流动方式,有效缓解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
“叠加效应”推动骨干教师公平配置。积极引导骨干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充分发挥骨干名师的辐射效应和孵化作用,打造出更加优秀的教师团队,实现区域内骨干教师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优化配置和动态调整。合理制定教师流动量化指标,将教师流动与学校用人需求、教师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改革以来,每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骨干教师交流比例均超15%;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共计交流教师339人,其中骨干教师157人,远超省市指标要求。截至目前,全区现有特级教师39人、正高级教师25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4人、苏教名师3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8人,获“陶行知奖”12人、“斯霞奖”23人,市学科带头人137人、市优秀青年教师326人、宁教名家4人。
围绕集团办学抓改革
集团品牌共享不断深化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教育联盟办学、资源布局优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名校联盟化办学“秦淮经验”入选江苏省优秀案例集。
多样式集团化办学打破校际鸿沟。实施“一体化托管办学”,启动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放大工程,全区26所初中、小学试点实施“一体化托管办学”。实行“一校多址”“联合办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附属郑外教育集团,形成从高中到小学的完整办学体系,进一步放大名校服务半径,释放更多优质教育学位。“名校联盟化”管理持续深入,建成幼教7大联盟,成立9个小学名校联盟,初中初步形成“3+3”格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内涵式紧密型管理实现美美与共。2021年,秦淮区出台《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紧密型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集团办学合作共进的创新活力,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考核等互通互融。充分发挥教育集团集体智慧和品牌影响力,在坚持集团品牌塑造的同时,尊重和保持各校原有办学特色,结合自身特点、历史沿革、特色课程,在内涵建设、环境打造、文化引领等方面集体研究、个性实施,培育“和而不同”的集团文化格局,努力形成“一校一品一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是出彩人生的基石,是人生出彩的加油站;没有人人共享的公平教育,就不可能有公平的出彩机会。秦淮区矢志“办更有情怀的美好教育,创更高质量的教育强区”,正是要厚植教育情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教育的期待。促公平,有情怀,看秦淮。
(作者系南京市秦淮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