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朝欢
虎年新春,2022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这也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的首届冬奥会。中国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北京冬奥会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一个万众一心、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中国,一个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
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在全球社交媒体上更是吸引超20亿人次的关注。本届冬奥会有哪些看点,是什么使其收获如此高的关注度并在全球“实力圈粉”?
看点一:安全的防疫
北京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共有9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对于备战4年的运动健儿来说,“如期举办”意义非凡。
“安全”是“成功”的基石。整个北京冬奥会期间,冬奥闭环内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闭环外生活如常。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防疫和办赛“答卷”,为非常时期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通过转播画面,我们不仅能看到在竞技赛场奋勇拼搏的选手,还能看到为选手们加油助威的现场观众。北京冬奥组委在组织观众的过程中,始终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
看点二:精彩的赛事
北京冬奥会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
在本届冬奥会上,2项世界纪录、17项奥运会纪录先后被打破,但奥运舞台更有代表人类挑战极限的深层价值。在自由式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美国选手亚历山大·霍尔创造了一个新的动作——在空中翻转1080度后,凌空“定格”,又向反方向转动了180度;在男子单人滑自由滑比赛中,两届冬奥会冠军得主、日本名将羽生结弦挑战4A(阿克塞尔四周跳),虽然摔落冰面,但观众们却在为勇者呐喊……
除了苏翊鸣、谷爱凌们这样的“00”后小将在赛场上尽展风采,老将们的壮志不已也让奥林匹克精神闪耀。速滑女子3000米决赛,参加过8届冬奥会的49岁德国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虽然是最后一个滑过终点线,但当晚迎接她的是如潮掌声;31岁的冬奥会“四朝元老”徐梦桃、齐广璞终于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冠圆梦……
看点三:一流的场馆
北京冬奥会共计使用12个竞赛场馆、7个非竞赛场馆。
在北京赛区,有6个是对2008年奥运会场馆进行再次利用。比如,五棵松体育中心的篮球馆,被改成了冰球馆,6小时就能实现“篮冰”转换。
还有一些特定冬奥项目必须新建场馆,比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拥有全亚洲最大的冰面,用钢量却仅为传统屋面的1/4。
作为北京赛区唯一的雪上竞赛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冬奥史上第一座与工业旧址结合再利用的竞赛场馆,运动员腾空“起飞”时,一排工业冷却塔成了画面中独特的背景。
在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被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场馆”。
在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与自然人文交相辉映。运动员能在腾空0.3秒的瞬间,沿着山谷,看到长城遗迹。
这些冬奥场馆和设施不仅为各国运动员们提供了绝佳的竞技环境,也是冬奥会为举办城市遗留的“有形资产”。
看点四:文化的盛宴
要说目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热潮的,莫过于“一墩难求”的冬奥吉祥物“冰墩墩”了。
本届冬奥会上的国风元素,远不止于此。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所使用的火种灯,源于西汉长信宫灯;奖牌设计则源于同心圆玉璧造型;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用书法表现出起伏的赛道、以及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被誉为“冬奥小红人”的体育图标,灵感源自汉代篆印……开闭幕式更是让全球人民都赞叹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冰丝带”“冰立方”“雪游龙”“雪如意”……从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这些代号,亦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再看冬奥速滑、花滑、冰壶等赛场的围挡,灵感来源于《游春图》《潇湘奇观图》《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长卷山水画,让运动员比赛时就像在“画中游”。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融入了长城和烽火台的元素,让世界各国滑雪运动员在“雪长城”上体验“飞檐走壁”。
中国运动员定制的比赛服也在冬奥赛场刮起一股“中国风”。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赛场上,与谷爱凌完美的空中动作一起受瞩目的还有她的“龙纹战袍”;在花样滑冰团体赛冰舞自由舞项目中,中国选手王诗玥、柳鑫宇身着的比赛服取材于中国山水画,青峰叠嶂,浮云绿水……
从服饰到配乐,从竞技到颁奖,从吉祥物到城市景观,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当“国风”遇见“冬奥”,不仅给各国运动员和场内外的观众们带来一场“中式美学”的沉浸体验,也成为文化自信最生动的表达。
北京冬奥会更是架起了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冰立方”的冰壶赛道上响起来自苏格兰高地的古老乐音,一众花滑名将联袂在表演赛上为观众们送上一场“冰上盛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看点五:硬核的科技
北京冬奥会充分彰显了“科技办奥”理念。
科技让防疫更可控。比赛期间,几百个“智能防疫员”在各大场馆及冬奥村上岗,参会者无需摘口罩,只需刷一下身份证件,一秒内即可实现身份识别、智能测温、健康宝、核酸检测等共计8个查验环节;智慧餐厅的“机器人厨师”更是极大降低了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烹饪完成的食物通过空中云轨,自动送达对应餐桌上空……
科技让赛事顺利进行更有保障。北京冬奥会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带举办,对气象服务保障的要求十分严苛,“百米级”“分钟级”的气象系统确保了赛事的顺利进行。
科技让办赛更绿色。北京冬奥会所有改造和新建场馆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碳纤维材料的氢燃料火炬,不仅重量轻、耐高温,还能做到燃烧“零排放”。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都体育馆等四个场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科技让比赛更好看。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奥运赛事转播技术的飞跃——全程4K转播,开幕式及部分重要赛事的8K超高清转播。最受关注的当属“猎豹”和“飞猫”两个高清摄像系统,捕捉赛事的精彩瞬间,还被网友评为“冬奥场馆内的第二位裁判”。360度自由视角技术,让观众可以看到运动员的每一次腾空跳跃、闪转腾挪。此外,北京建成全球最大的城市化8K立体播放体系,不断提升冬奥会观赛新体验。
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观赛等关键场景,200多项技术成果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正式比赛中开展了示范应用。其中,有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有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
看点六:绿色的理念
“绿色办奥”理念同样值得关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这是绿色奥运的新起点。
绿色的理念,体现在首次实现奥运赛事“碳中和”。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辆的84.9%,为历届冬奥会最高。通过使用大量光伏和风能发电、地方捐赠林业碳汇、企业赞助核证碳减排量等方式,全面实现 “碳中和”。
绿色的理念,体现在既有场馆的利旧和新建场馆的设计。本届冬奥会最大程度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遗产及其他现有场馆和设施,所有新建场馆均采用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延庆和张家口的场馆建设以“山林场馆、绿色冬奥”为目标,采取避让、减缓、重建、补偿等保护措施,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的理念,更体现在“北京蓝”日益成为常态。冬奥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
看点七:暖心的服务
从覆盖3个赛区100多个医疗点的坚强保障,身背医疗包脚踩雪板的滑雪医生的倾情奉献,到赛场内外18,000多名志愿者的忙碌身影;从不分昼夜在场馆进行秩序维护的安保人员默默守护,到奋战在赛场一线的一个个工作团队……他们安全、周到、细致的保障和服务,给外国运动员和国际官员留下温暖的北京冬奥记忆。
在特殊时期举办这样一场体育盛会,电力、热力、供排水、环卫、通信、交通、医疗、疫情防控等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全面保障。这也考验着举办城市的治理能力。有关方面预计,冬奥会期间,北京市城市运行各领域保障人员有18万人,参与冬奥城市运行和环境保障有5万余人。
看点八:壮大的朋友圈
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北京冬奥会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在激烈的比赛之余,外国运动员们发的冬奥vlog视频火遍全球,动辄几百万的观看量。冬奥村的饮食起居、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运动员们在“朋友圈”花式点赞北京冬奥……这些视频记录如同“传送带”,让海外网友了解到本届盛会的真实情况,也让世界看见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不断刷新的“冬奥朋友圈”,展现出中国对一场大型体育盛会各项细节的精心准备,展现出中国敞开怀抱和世界“一起向未来”的真诚。以真心换真心,中国的“朋友圈”也在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包括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在内的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了北京冬奥会。
业界评价称,北京冬奥会的空前热度,不仅促进了中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也将推动世界冰雪运动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