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丽梅
1月9日,一场医疗需求对接会在厦门市医保局召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办公室副主任马秀清告诉记者,为了精准了解当地医疗服务需求,他们本着循证医学的理念,深入厦门医保局了解当地重点病种以及转诊出市就诊最多的疾病情况,以便做好华西厦门医院的业务规划。
华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廖志林表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输出医院,将按照国家要求、以国内一流医院的水准,高水平地建设华西厦门医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满足当地百姓医疗服务需求。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自2019年启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以来,各部门、各地方及各地医院认真落实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多方协同、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补民生短板,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实践之路。
真支持 真投入 真赋权
2021年7月16日,河南省政府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签署协议,双方将在河南合作共建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河南副省长戴柏华在签约仪式上说,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对于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等具有重大意义。
据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处陈静介绍,河南是人口大省,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为满足大众健康需求,河南省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纳入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省和市也制定了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政策清单,分别出台26条和28条支持政策。全省相关各部门成立工作协调组织,依据《清单》明确的时间节点,由一把手负责,统筹协调分解任务,在人才、新技术、科研创新、管理等方面扎实推进。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启动后,各试点地区均由省级党委、政府负责人亲自研究解决堵点难点,在实现了地方政府主建的同时压实了地方政府责任,做到地方真支持、真投入、真赋权,全力营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如在真支持上,省级政府与输出医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界定各方权责义务,保证政策连贯性和稳定性,举全省之力,高位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真投入上,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所需的公益性医疗用地,主责承担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投入,实行“交钥匙”工程。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初期运行业务量不饱和导致的亏损给予补偿,对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给予常态化经费支持。地方规划床位和人员编制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倾斜。在真赋权上,委托输出医院全权运营管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学科建设方向、临床科室设置、主要人事安排等方面享有主导话语权,自主决定医疗技术使用、医疗服务模式、人力资源配置,让高水平办医主体和一线医务人员敢想、敢干、敢担当作为。
统计显示,全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来,总计已新增16,500个床位和21,300个编制,保证了试点项目需要。
真帮助 同质化 真一样
在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来自北京儿童医院专家、特聘主任张斌不仅开设了“糖果门诊”,还带领科室开展皮肤活检、浅表肿物切除术及皮肤病理诊断技术等活动,这既让孩子与家长直呼甜蜜又暖心,又让同事们深感受益匪浅。
据介绍,他从2020年踏入河南省儿童医院那一刻起,便对照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指导开展皮肤病理活检,联合北京专家、病理科特聘主任伏利兵,河南省儿童医院病理科主任陶菁等组成疑难儿童皮肤病攻坚团队,极大提高了河南在皮肤危重症及疑难病诊治方面的水平,为河南难治性皮肤病患儿带来更多诊疗希望。
2021年6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第三届业务科室负责人签约暨授聘书仪式圆满举行。据了解,上海总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持续加大名医力量,增派专家、骨干常驻厦门医院。同时,针对福建当地疾病谱,在该院原有12家名医工作室基础上,获批新增成立任正刚、亓发芝、沈锡中名医工作室,肝肿瘤内科、整形外科、消化科等名医团队入驻厦门,致力为百姓带来“国家队”高水平优质医疗服务,加快补齐专业专科短板,带动提升本地相关学科领域整体诊治水平。
2020年7月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表示,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上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是卫生领域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很多患者跨区域就医、增加医疗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悉,在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医疗服务同质化是核心关键。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在3年的实践中,广大输出医院严格按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切实担负起主营责任,通过“三个平移”,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其同质化发展。首先是平移管理,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政策规范约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领导班子由输出医院和依托医院共同组成,全面平移输出医院的办院理念、管理方法、制度规范,达到同气连枝、荣辱与共,输出医院真正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营的第一负责人。其次是平移人才。为保证质量,国家对输出医院派驻人员有最低总量和比例规定。而在实践中,输出医院大力推行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派驻科室主任、骨干专家和管理团队的做法,实现输出医院统一招录、并规范化规培各类人才,加速了人员一体化管理。同时,探索“双主任”制,由输出医院总院科室主任兼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科室主任,两地医务人员一体考核管理,进一步促进了日常医疗水准的同质化。最后是平移技术,输出医院第一时间把医疗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引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达到输出输入地同步前进。如北京阜外医院有106名专家轮流入驻河南,并成功实施心脏移植等30多项医疗技术填补了华中地区空白。河南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程兆云说,“北京阜外医院的专家不仅仅是做手术,还给我们讲课,就病例进行分析,提升了大家诊断治疗和术后管理的水平。”
通力合作 齐心协力 政策护航
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及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北京、河北、新疆等22省(区、市)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医改牵头协调机构共赴云南调研观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云南医院建设发展情况。
据了解,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试点启动以来,各参与部门同向发力,通力合作、齐心协力,给予试点工作深度指导和全面帮助。在投资加力上,发展改革、财政部门按每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亿元、每个输出医院2000万元的标准,对试点项目给予补助。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6.75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74亿元;在资源加量上,教育、卫生健康、中医药、医保等部门一道行动,鼓励中央本级医院、部属高校附属医院承担输出任务,聚焦自身优势重点专科方向,进入高水平输出医院范围。发挥部门政策制定优势,积极配合增加医疗服务项目、完善医保报销目录、优化技术应用的政策条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方面给予医院精准指导;在加速对接上,积极组织集中调研、现场会、观摩会等,帮助试点省份和输出医院广泛建立合作联系,加强省际经验交流。建立健全问效机制,通过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第三方专家评估,建立月报制度,制定考核评价方案。通过查找问题,提升质量,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度。
2020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福建省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政策清单》,该清单在投融资方面、用地方面、人才引进方面、岗位聘用及薪酬职称、医保等方面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出支持。
据悉,各地瞄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长期目标不动摇,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政策“清单化”,并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全链条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政策体系。如在国家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各部门联合制定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政策参考清单,先行先试创新财政投入、土地规划、人事编制、薪酬制度、医保政策、医疗服务价格、医用设备配置、药械使用、科研教学等体制机制,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保驾护航。而在省级和地市层面,根据政策的必选项和可选项,在国家政策框架范围内,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量身制定省级和地市政策清单,并创造性地先行先试。如,安徽省、河南省允许输出医院派驻专家诊查费按照同质同价原则执行总院标准,云南省赋予阜外医院云南医院医用耗材和药品采购自主权,鼓励医院通过自主采购、带量采购、联合采购等方式,降低医用耗材和药品价格。同时,各试点项目还注意避免公立大医院无序扩张、虹吸基层人才、争抢基层患者的老路,集中精力加强内涵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