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丁源
形势,形与势,形是立足当下,势是着眼长远,“势”远比“形”重要。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全球能源市场价格高企,能源转型与能源短缺交织,能源安全依然是各方始终关注的焦点。随着北京冬奥会和春节临近,再展望2022年,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能源市场预计仍是呈现供需错配的局面;而随着我国经济回暖,工业制造业利润大增,未来一段时间行业对能源需求将呈增长趋势,我国能源政策调整将继续影响国际能源市场走势,即为2022年的“势”。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总结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伟大成就时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指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能源供应”“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开拓奋进,确保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现实的深刻洞察,更是面向未来的深刻昭示。
就油气领域而言,目前我国基本拥有全产业链的技术和管理能力。页岩油气开发等非常规领域以及深水超深水勘探开发领域技术不断提升,甚至还具备“未来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和试采技术。在新能源领域,我国拥有规模实力最为庞大的产业链和市场体系,配套设备技术和生产能力约占全球的“半壁江山”,已牢牢将“饭碗”端住。
就煤炭行业而言,经历了去年煤价“过山车”似的阵痛,煤炭和电力的发展愈加融合,也更加健康。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的消息称,近日全国统调电厂供煤持续大于耗煤,存煤稳步提升并保持在历史高位。在保供稳产政策下,煤炭供应能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电厂煤炭库存将进一步累积,春节期间煤炭需求可得到有力保障。
就电力而言,2022年是中国用上电力的第140年,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电力建设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水电第一大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电力建设和消纳产业链。清洁煤电发电量、核电在建容量、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等均为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在加速提高新能源发电占比,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能源领域关键技术跨越式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新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绿色发展成为自觉行动……这些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是我们端牢能源饭碗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保障能源安全是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也意味着我国许多行业短期内需要承受转型与变革的阵痛。但从长远看,碳达峰碳中和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只有稳妥有序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才能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补短板、强弱项,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