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政
冬天的温暖总是格外动人。这份温度可能来自矿区的煤炭,可能来自山脊上随风而动的风力发电机,也可能来自安置在脱贫户屋顶上的光伏板。而能源保供,则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将这份温度精确地送至千家万户。
2021年,煤炭价格一度因“高烧”而被社会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增产增供、政策引导、重点督导多管齐下,在北方采暖季到来之前,迅速落实好能源保供工作。
自2021年10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迅速反应,长期位列全国产煤省份产量前三的晋陕蒙率先启动响应机制,相关中央企业更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职责使命。在一系列组合拳下,煤炭供需紧张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煤炭价格也逐步回落到相对合理水平。
如何增产?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增产增供,9月底已核增一批生产煤矿,日均产量增加120万吨以上。10月18日,我国煤炭日产量超过1160万吨。10月底,153处符合安全保供条件的煤矿通过审核。
如何引导?2021年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声,“将充分运用《价格法》规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的具体措施,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截至10月22日,随着10条政策信息连续发布,煤炭期货价格开始快速回落。
如何督导?自2021年9月下旬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派出多个保供调研督导组,分赴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督导检查煤炭生产情况和问题、港口运输情况、企业中长期合同履约情况等,强化产运需衔接,保障煤炭供应。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部署煤炭产地存煤场所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利用违规存煤场所囤积居奇、哄抬煤价等非法牟利行为。
2021年10月中下旬以来,全国煤炭日均产量连续数日保持在1150万吨以上,截至10月27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0,084.9万吨。截至2022年1月12日,电煤库存超过1.62亿吨,较去年同期高4000万吨。按照常年规律,12月和1月是电煤消耗阶段,电厂存煤会逐步下降。去冬今春供暖季明显不同,目前库存仍持续保持在1.6亿吨以上,远超历年水平,显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肖新建指出,这种保供效率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迎峰度冬期间,民生供暖、供能被视为优先任务。一旦百姓生活中出现用不上煤、取不了暖的情况,这些需求立刻会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这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和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