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科技助农 推进生姜产业绿色发展

——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刘奕清

刘奕清(左四)和姜农一起收获姜产品受访者供图

□ 晓 穆

古人讲一诺千金。但是有一位农业科研专家,用13年的埋头苦干去实现承诺,这样的承诺比千金更加珍贵。他带领团队经过上千次实验,攻克了被视为世界难题的“姜瘟病”(俗称“生姜癌症”),帮助广大姜农致富。他注重生姜新品种培育及绿色优质高效技术的研发推广,在发展乡村经济的道路上,把姜农扶上马再送一程。这位专家就是有教师、专家、科技特派员多个身份的刘奕清教授。各种称谓中,让他最看重的却是村民送给他的“姜军教授”称号,他笑着说:“顶着这个称号有一种驰骋‘姜’场的感觉。”在那个没有硝烟的“姜”场上,他潜心研究,用了13年攻克生姜“癌症”。

今年7月,成渝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在重庆文理学院落地建成,该基地集聚了一批重庆市专家服务团扎根基层实施“项目化”智力服务。生姜种植专家服务团领衔专家刘奕清教授,一如既往带领团队奔走在长江流域生姜产区,为农民送去生姜新品种、新技术,服务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诺千金,一干就是13年

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黄瓜山村有着种植生姜的传统,是远近闻名的“姜乡”,对于当地的姜农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姜瘟”,生姜一旦染上此病,收成至少降低三成,甚至绝收。永川区科委和村委会看到农民辛苦种植的菜姜大面积腐烂,带着焦急的心情找到了刘奕清教授,请求研究治疗姜瘟的药方。

为了攻克“姜瘟”这个世界难题,找到病根,刘奕清走遍了重庆20多个区县的丘陵山区,甚至带领团队到四川、云南、湖北等地考察,收集一手资料、分析病源数据、提出可行方案、展开深入研究,破解生姜种植中遇到的难点。

在考察过程中,刘奕清发现,由于是无性繁殖作物,生姜在长期田间繁育留种过程中,其体内浸染并积累了多种病毒和病原物,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尤其是姜瘟病,每年都给姜农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脱菌种姜,最终成了刘奕清团队的技术路线。

刘奕清介绍,脱菌种姜首先在实验室里进行组培,然后从实验室转移到温室驯化炼苗,用无菌苗繁种技术代替传统“姜母”繁种,生产出的种姜带菌率由原来的35%降低至1%,恢复了母种优良特性,增强了抗病能力。

在培育脱菌种姜的过程中,面对扩繁时发现叶片发黄、叶片呈玻璃化、透明状等问题,刘奕清总是认真查找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刘奕清团队艰辛奋斗13年后,优质的脱菌种姜终于培育成功。

推广脱菌姜,用真心助农增收

刘奕清教授原本以为,姜农会欣然接受脱菌种姜,但是姜农面对脱菌种姜,却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为了打消姜农的顾虑,在国家和重庆市、湖北省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刘奕清带领生姜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分别在重庆永川、湖北荆州建立了生姜品种绿色生产技术中试转化研究基地,让农民亲眼看到脱菌种姜优质丰产的效果。

刘奕清多年与姜农打交道,向姜农讲解脱菌种姜的优势。黄瓜山村姜农刘祖刚,开始时也和其他村民一样,不愿种植脱菌种姜,担心没收成。刘奕清找到刘祖刚,带他去中试转化基地参观,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随时沟通。刘奕清的同事说:“与姜农打交道比起搞学术研究更复杂,许多姜农不仅难以接受新技术,态度上也是反复无常,有时我都想放弃了。但刘教授依然坚持着,他真心希望姜农能从中获益,并把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当作最开心的事。”

在刘奕清耐心讲解下,345户农民成为种植脱菌种姜示范户。目前,从事种苗种植和开发的农户超过1.6万户。生姜新品种及绿色丰产栽培技术在湖北、重庆、四川等长江流域生姜产区大面积应用,技术覆盖率达50%以上。据统计,长江中上游生姜总面积226万亩,占全国49.7%,按照目前市场价格,脱菌菜姜产地价格卖到6元/公斤,平均亩产3500公斤、亩销售收入2万元以上,种植户至少亩净赚1万多元,生姜种植成了长江流域乡村振兴的优选产业。

2021-12-30 ——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刘奕清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6238.htm 1 科技助农 推进生姜产业绿色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