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厚植营商“沃土” 遍开创新之花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全链条改革硬核措施,统筹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精细化服务助力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高

开展“帮办代办”服务办事群众

推进城市更新,打造优美人居环境

□ 张俊豪 文/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施一系列全链条改革硬核措施,统筹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精细化服务助力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高,持续全面提升涉企关键岗位服务水平和效率,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多措并举打造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创新提供政策引导和精准服务,促进企业快速成长、行稳致远,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深入推进流程再造

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只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市中区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决定大命运”理念,从企业所需所忧所盼出发,积极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广度深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取得明显成效。在今年3月份,市中区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仪式上,山东三维海容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昱苏说:“三维海容科技是专业从事医院物流传输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施工服务于一体,参与国家医用物流行业标准制定,多类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公司之所以把生产企业及上市主体落户市中,看中的是市中区‘快就是大局’的担当、‘保姆式’全程服务的优质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便利化、智能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深化,拓展了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应用场景,政务服务平台向镇(街)、村(社区)延伸。截至目前,区级已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76项,可网办比率98%,全程网办比率98%,“最多跑一次”比率100%。针对不动产登记和缴税中信息不共享、缴税操作复杂、缴税渠道单一、办理环节多、重复提交资料、群众来回跑等3类7大问题,不动产登记部门提速增效,合理设置窗口,优化工作流程,减环节,减材料,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增强群众体验感。税务部门坚持以改革思维“破题”,以“信息跑路”切入,加大投入,完善联办平台系统,创新研发“易办理微终端”,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实现了可移动办公,对有需求的群众可实现上门服务。同时,推行“不见面”办理,将该项工作接入“爱枣庄”APP,测试并上线使用后,实现“全程网办”。目前,该业务缴税环节仅需3~5分钟,整个业务办理压缩至30分钟以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中做法”,在全市推广。今年10月份,在市中区居住的杜女士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业务时,因其房屋共有人(杜女士配偶)在监狱服刑无法进行签字确认,枣庄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市中分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对杜女士提供的材料进行预审,实行容缺受理,携带“易办理”微终端赶赴监狱提供“帮办代办”上门服务。在监狱民警的协助下,顺利完成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签字、摁手印、告知等环节手续。杜女士动情地说:“要不是你们上门为我解决难题,像这样的特殊情况,我真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手续办完,真是太感谢了!”

项目审批高效化、集成化。推动建立审批监管衔接机制,通过审管互动平台,实现全区25个主管部门审管互动、业务协同。积极打造工建审批“高速公路”和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牵头全面实施“同步审批、同步评估、同步反馈、限时办结”的并联办事模式,全区投资房屋建筑等六类工程建设项目主流程审批时间累计提速20%以上。持续优化社会投资小型工业、简易低风险类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发证”,审批阶段由3个压缩至1个,主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7个工作日。推动水电气热信联合报装,用水、用热和低压用电接通不超过7个工作日,用气接通不超过10个工作日,节约了企业群众的办事成本。同时,建立涉企服务机制和维权保护机制,严格执行“接诉即办”“首次不罚”“首次轻罚”等惠企措施,严肃查处“吃拿卡要”等行为,坚决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全力打造能感知、有温度、重速度的一流营商环境。

帮办代办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广“1+1+1+N”帮办代办工作模式,“颗粒化”梳理涉企服务事项办理流程,以真心实意的惠企利企服务,为企业提供“零距离”一对一服务,让“跑一次”为上限、“不用跑”为常态。依托区、镇、村三级服务大厅,先后成立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点157个、帮办代办窗口529个,明确帮办代办员300余名,构建了以帮办代办窗口为龙头、镇(街)为骨干、村(社区)为触角的立体化帮办代办网络,在全市率先打造“润心”帮办代办服务品牌,组建了第一支“润心办”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政务服务大厅(中心)内所有事项的帮办代办服务。精准定位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重点围绕“推进、巩固、总结、完善”四个方面,制定出台《市中区“润心办”帮办代办工作规范》,在企业开办、投资建设和民生事务领域开展帮办代办服务,梳理企业开办类9项,投资建设类43项,民生事务类370项,为服务对象提供针对性强的精准化服务。帮办代办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提供“润心”办接待服务约2.6万人次,帮办代办服务1.5万余件。如今,群众、企业有需求找“润心办”,已成常态。

服务场所标准化、规范化。致力于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政务服务场所,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高水平建设新政务服务中心。中心建成后,将完成1100余项集中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打造“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市中样板。目前,正围绕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审批工作队伍,增强窗口服务人员力量,精心做好新政务服务中心运营前各项准备工作,将智能化信息系统打造、装饰装修、设备安装、人员培训等工作同步推进、无缝衔接。同时,倾力培育亲商惠企利民“新高地”,聚焦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把“一窗通办”“一次性告知”等服务措施落实到位,全面推进“双全双百”“跨域通办”“好差评”“电子证照”等专项工作。支持企业家到高等院校深造学习、拓展视野,定期组织开展“新市中大讲堂”,助推企业家提升思想境界和素质能力。继续开展功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以尊商爱企的社会风气打造投资兴业“软环境”。

聚焦市场主体需求

打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

一项项改革带来一个个看似微小的进步,却牵动着、温暖着市场主体的心,激发起创业创新的热情与活力,汇聚起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合力。市中区聚焦打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推进门槛降低、程序简化、服务优化工作纵深开展,积聚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个转企”“小升规”“优创牌”三大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全流程电子营业执照”办理。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户),累计培育“个转企”2314家,培育“个转企”样板104家,企业社会信用体系综合评价等指标均全市领先,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全流程一网通办助力企业提速开办。实行全流程“套餐定制·一日办结”改革,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将涉企注册相关部门纳入专区,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依托山东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将企业开办合并为营业执照申领、社保登记、医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登记和印章刻制、涉税办理2个环节,实现了相关信息一表填报,办理时限压减为0.5个工作日以内;免费为新开办企业提供印章刻制、发票、税控设备以及邮寄服务,办结后同步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全面深化企业简易注销改革,进一步拓展企业简易注销适用范围,简易注销公告时间由45个工作日压缩为20个工作日,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自“套餐定制·一日办结”攻坚以来,累计新设企业10161户,个体工商户11930户,免费刻制印章5184套,免费发放税控设备3949套。

全方位政策帮扶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加强金融创新,通过产业基金、政府代建及奖励扶持等多元渠道,为企业快速成长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先后成立枣庄中汇股权投资基金、中安集团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及应急转贷基金等,在中汇股权基金对金顺怡等8个项目直投1.97亿元的基础上,鼓励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和银行建立“投贷联动”机制,联系对接辖区银行对直投重点项目进行贷款投放,保障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枣庄市普惠金融服务中心线上认证和注册工作,累计注册企业、个体工商户15005家、已放款17.02亿元。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等新型融资服务,已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10笔、1.78亿元。加大企业“首贷”支持,构建“铺路、架桥、育苗”的服务流程体系,已完成信贷投放543户、7.69亿元。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创新实施厂房“代建”制,对企业需要代建厂房的,按照设计要求为其代建,租金按照前三年全额、后两年50%的比例进行返还;企业回购时,按照市场价购买,超出建造成本价部分,以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形式给予奖励。同时,按照“工业强市、金融先行”要求,开展“百行千人进万企”金融大调研活动,对辖区753家规上工业企业、重点项目以及各类制造业企业开展扫街式调研,全力以赴加大信贷投放,帮助解决融资中的难点和堵点。截至目前,已走访调研企业57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32家、重点项目95个、其他制造业企业349家,收集融资需求56个、15.09亿元。其中,有效融资需求7.03亿元,已解决融资需求6.89亿元。

全周期高效服务助力项目落地建成。坚持项目为王、项目至上,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以省、市、区重点项目为抓手,健全完善领导帮包“五个一”推进机制,创新实施重点项目“红黄绿”三色制度和提级管理机制,提供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开工、投产“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认真落实金融服务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制度,对全区95个重点项目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对22个省、市级重点项目逐一进行走访,“一对一、点对点”拿出信贷政策,确保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增”,常态化形成“四个一批”良好局面。今年上半年,总投资80亿元的国内首家兽药产业园区“中国兽药谷”成功落户枣庄经济开发区,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约100亿元,税收约8亿元,将成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新地标。北京中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准备投资1亿元生产微生物培养基,从今年2月25日开工建设到6月25日试生产,只用了4个月。董事长李朝晖说:“在选址过程中,中海生物在全国做了一个考察,我们最终选择了枣庄市中区,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营商环境、政府服务以及服务效率让我们感到十分满意,感受到了他们高昂的创业热情、务实的做事态度以及高效的服务水平。”

提供优质法治服务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中区坚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通过创新形式、丰富渠道,发挥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优势,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提高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水平。

规范执法监管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推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权力事项网上运行,393件行政执法事项、43件行政处罚案件网上录入。指导行政执法部门对照职能,梳理编制“免罚清单”,探索建立轻微违法首次免罚制度,杜绝一味处罚、一罚了事,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执法温度”,生产经营更有安全感。建立标准化行政复议办案场所,制定《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流程》《行政应诉工作规范化流程》《市中区行政机关行政应诉工作规则》,促进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今年以来,司法部门承办行政诉讼案件44件,开庭审理13起,行政机关负责人实现100%出庭应诉。

融合基层治理效能。坚持以“法律服务代理机制”为抓手,创新打造“盛北商贸法治文化城”,构建“119”法律服务模式,创新开展“法律管家”服务活动。在疫情期间,组建21名律师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团,为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实现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中小微企业有效流动。累计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360余次,排查法律风险29条,输送法律建议49条,为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积极开展涉企涉商纠纷排查化解活动,优先受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农民工和特困职工的法律援助申请,引导企业及员工理性、合法维护自身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今年以来,共化解涉企矛盾纠纷114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5件,为企业和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创新宣传载体,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充分发挥“枣庄市中普法”公众号、头条号作用,加强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民营经济的认同度,营造有利于民企健康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畅通企业诉求渠道。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是反映问题建议、推动解决政务服务问题的重要渠道,是察民情、解民忧、促民利的重要平台。市中区以“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办结快速”为目标,建立“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平台,负责受理解决企业反映的政策咨询、服务诉求、意见建议等事项,推动实现“企有所呼、我必有应,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多年来,政务服务热线工作化解了大量的属地管理问题和职责不清等问题,形成了现场核实、领导签批、月度考核等工作办法,平均每年处理市长热线近5万件。全区全年共受理企业“省级接诉即办”29件,已办理完成28件,正在办理1件,受理企业“企呼枣应”204件,已办理完成197件,正在办理7件,按时办结率100%。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为种好“梧桐树”,做好“吸铁石”,市中区使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十八般武艺”,随着众多企业的落地、生根、发展,市中区日益优质、完备的营商环境一目了然。市中区深入践行经营城市理念,突出提品质、促融合,扎实推进山水林田大会战、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全力打造区域城市转型示范区、区域产业升级引领区、区域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区域医疗中心、区域教育中心、区域门户枢纽中心“三区三中心”,以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构筑吸引客商的“强磁场”。

加速加力城市西进。紧紧抓住全市“促进东西城区相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将更多空间资源和要素保障向西集聚。西安路、人民路等5条道路建成通车,世纪大道(市中区段)中间快车道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长江四路、衡山路等7条道路和S103改建工程正加快推进,朱子埠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开工。未来易购跨境电商综合体、省国欣颐养健康集团枣庄医院、枣庄市人民医院开工建设,城市发展活力与后劲全面增强。

持续发力老城更新。城市更新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全区48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阳光花园棚改启动摸底征收,金泰电子职工宿舍等3个棚改项目计划年底前回迁安置。新建改建口袋公园、城市绿地25处,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宜居。分阶段实施文化路、解放路等30公里雨污分流管网铺设,投资1.19亿元实施文化东路等9条、11.2公里老旧热力一级管网改造,补齐了一批困扰老城多年的城建短板。深入实施“五城同创”,整治改造老旧小区208个、城中村34个,规范流动摊贩82162处,拆除违规广告牌1918处,城区市容秩序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固防线。从严从速落实6类重点人员闭环管理,累计管控境外来人1160人,全部进行了规范管理。扎实开展疫苗接种,加快建立免疫屏障,3岁以上人群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10.02万剂次、接种率达到91.35%。10件惠民实事全部开工建设。11个学校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立新小学综合楼、光明路小学幼儿园已竣工,人民路小学、回民小学投入使用。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项目38个(其中6个项目正在办理首次登记),解决了30611户居民办理不动产权证问题,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回首过去,市中区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人民群众需求,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进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明显提升。展望未来,市中区将继续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再深化、再提升、再突破。

2021-12-30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全链条改革硬核措施,统筹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精细化服务助力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高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6195.htm 1 厚植营商“沃土” 遍开创新之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