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洪波 罗小丽
2015年5月9日13时58分,在海拔2879.6米的贵州威宁自治县平箐梁子,随着控制器、逆变器启动工作,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源源不断地吸收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通过7公里长的输电光纤“流”向山腰的岔河变电站进入电网,是贵州发出的第一度光伏电能。
在贵州,太阳能只是电力阵营的一员“新兵”。近年来,贵州省加大发展新能源产业,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与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深度融合,实现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1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1760万千瓦,其中风电580万千瓦、光伏发电113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3万千瓦、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910万平方米。
蹄疾步稳
加快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南方的冬天寒冷而潮湿,寒风吹来简直冷进骨髓。袁女士说:“贵阳的冬天虽然冷,但单位有空调,家里有地暖,也不算难熬。”
袁女士家住贵阳市云岩区中天·未来方舟。这座处于南明区、云岩区、乌当区的主城核心交汇处,扼守贵阳中轴动脉的繁华都市大城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利用,建成中天未来方舟城市综合体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项目338万平方米,建有7 座区域能源站,为约10万人供暖制冷。
项目广泛应用各类热泵技术,从河水、污水、空气等低品位能源中提取能量,加以统筹利用,降低未来方舟新城区域用能对传统火电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降低采暖、制冷的能耗约30%左右,用能费降低30%~70%,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4000吨,减排混合颗粒物6000吨。
今年12月,贵阳中天·未来方舟区域能源集中供能项目会同贵州省地质科技园浅层地热能中央空调项目、贵州中烟铜仁卷烟厂复合式地源热泵项目、遵义大酒店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入选《全国可再生能源供暖典型案例汇编》,在全国推广。据了解,贵州建成德江县人民医院等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以上项目8个,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410万平方米。
同时,贵州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顺利建设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5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建成光伏装机分别达到336.7万千瓦、77.622万千瓦、246.48万千瓦、328.04万千瓦、65.76万千瓦。依托大型水电送出通道的4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加快推进,其中北盘江基地建成新能源75万千瓦、在建40万千瓦,乌江基地建成45万千瓦,清水江基地拟开工35万千瓦。到2021年底,预计全省新能源新增装机87.3万千瓦,全口径装机达到1760万千瓦,全年完成新能源发电量210亿千瓦时,完成投资200亿元。
守正创新
推进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
烂漫山花,簇拥着风车滚滚;满目青翠,屹立着素塔白杆。2011年4月,贵州省首个风电场在“贵州之巅”韭菜坪建成,迎风屹立的风机,与紫蓝色的韭菜花海融成了一幅绝美画卷。此后,华能大韭菜坪风电场成了贵州新晋“网红”打卡地,每年约20万名游客前来观光、采风、摄影。这里已然成为当地的新地标,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贵州,像韭菜坪这样借助风电场成为带动旅游业的地方不在少数。资料显示:贵州利用建成的100余个风电场、安装80米以上风机营造成壮观的科技景观,花溪云顶风电场、盘州四格风电场、播州区太阳坪风电场、龙里风电场等24个风电场项目已被打造成旅游景点。
此外,贵州在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光伏板下经济”。目前,全省建成火光互补、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等各类一体化项目达130万千瓦,在建及拟建“风光水火储”项目400万千瓦。50个光伏项目开展农业种养殖试点,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
在关岭自治县岗乌镇,一片片贫瘠的荒坡上,铺上波光粼粼的光伏板,光伏板下麦草青翠,光伏区内鸭子成群。据华能岗乌光伏电站张兴鹏介绍,在光伏区种植黑麦草,能够使光伏区的生态得到有效的恢复,水土得到保持。同时,华能岗乌光伏电站将免费提供黑麦草给当地农民饲养牲畜,免费提供场地给农户进行鸭子养殖,从而降低农户养殖成本,增加农户收入。
岗乌镇通过“农业种植+畜牧养殖+配套光伏电站”模式,解决了石漠化治理难题,还实现了科技、高效的循环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户增收。除了在电站务工和养殖外,“卖电”是岗乌镇农民的又一增收“秘诀”。岗乌镇新发村村民刘金五在自家楼顶上装光伏板,再把蓄电“卖”给供电局,一年能挣两三千元。目前,岗乌镇已有95户村民在自家楼顶装上了光伏板,不用管理也能轻松挣钱。
如今,岗乌镇共有5个光伏项目,占地2万余亩,当地村民已经拥有集土地流转、务工、蓄电等多形式的增收渠道,真正打通了群众致富路。
主动出击
积极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今年3月,六盘水市首条氢能源公交运行线路在盘州市刘官街道正式运营。两车身长8米、配套设施先进的燃料电池公交车闪亮登场,开启了贵州“氢”公交新时代。
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氢能实践和运用,实现氢能示范应用新突破。建成盘州市焦炉煤气制氢项目,投入使用加氢站及氢能公交。相比传统公交车,氢燃料电池公交除排放水之外,并无其他污染物排放,具有无污染、高效率、低噪声、长续航、人性化等优点,是真正意义的零排放公交。除此之外,这款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车厢内还安装了USB装置,为乘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为配套完善氢能产业基础设施,由中石化盘州市宏财聚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盘州双红油氢综合能源站,于今年2月底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日供氢能力为500kg,可为50辆燃料客车、轿车(预留)提供加氢服务。贵州省首个制氢(提氢)示范项目——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氢气提纯一期项目也正式建成试运行,生产规模600公斤/天。
盘州市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只是贵州积极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贵州积极争取,将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纳入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1000万千瓦。争取威宁、盘州等13个县(市、区)已纳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争取毕节150万千瓦光伏项目、黔南150万千瓦光伏项目纳入10月国家集中开工基地建设名单,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
贵州率先在全国下达今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展前期工作计划,项目总装机2166万千瓦,通过召开两次项目推进大会、政策培训解读、周调度机制、压缩核准备案办理时限等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进度,2021年核准、备案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装机1200万千瓦。指导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编制完成地热能开发利用实施方案,在建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20个,供暖(制冷)面积约91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玉屏低温供热堆商业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快速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示范县建设有关工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回望过去,贵州新能源行业奋勇争先、深挖潜力,建成“能源云”系统,实现全省新能源项目有关手续线上办理和项目全生命周期调度。建立省、市、县、乡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为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出台了《贵州省能源局关于持续营造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的通知》,为新能源产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促进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科学有序发展。2019年、2020年贵州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光伏竞价项目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并网率最高的省份。
展望未来,贵州将继续主动出击、破浪前行,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力争达到4265万千瓦,其中风电1080万千瓦、光伏发电31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85万千瓦;浅层地热能利用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
(本版图片由贵州省发展改革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