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专题

苗岭南北气象新

贵州黔南州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

千峰叠翠环绕的长顺县城新貌

黔南州首府“桥城”都匀市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黔南州惠水县加快融入强省会贵阳都市圈

苗岭深处福泉市城区一角 (本版图片由黔南州发展和改革局提供)

□ 曾 平 罗小丽

夜幕降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古镇街市如昼,一群游客围着小摊老板好奇地问:“什么肉这么香?”老板笑答:“香猪,我们这儿的特产。”

荔波古镇是贵州第一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家住玉屏街道沙地路一品世家小区的吴先生见证了它的整个蜕变历程。吴先生说:“以前这里全是民房,来游玩的人屈指可数,但自从这里改建以后,前来游玩和夜宵的人络绎不绝。”

据了解,黔南州通过做大工业强化产业支撑,发展旅游促进“夜间经济”消费,提升城镇活力。资料显示:全州建成三百亿级开发区1个、一百亿级开发区6个,重点打造了11条夜间经济街区。今年1月~11月,全州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1,935户,注册资本2630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

管中窥豹,黔南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黔南州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建立了以“贵惠长龙”环贵阳城镇带为“龙头”、都匀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引擎”、瓮安福泉一体化为“主轴”、独山区域性支点城市为“关节”、罗甸—三都—荔波—平塘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体系,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截至2020年底,全州城镇人口达到180.0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29.5%提升到2020年底的51.5%,全省排名第三位。

城乡新貌

筑牢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

初冬,碧波荡漾的剑江河水在都匀市穿城而过,人民广场旋律轻快、舞姿迷人。万达商场里人来人往,街头小巷干净整洁,环境舒适的小区与怡然自得的市民相得益彰,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景象。这一切要归功于黔南州的“三改”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为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黔南州聚焦城市更新,通过狠抓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构建和谐优美城镇。今年,全州棚户区应改造任务6360套,已完成5042套,累计完成率79.28%,全省排第一位。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17个25,400户。背街小巷改造开工135条,开工率100%,完工94条。

为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宜居城镇,黔南州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全面建立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验收挂牌制度,基本建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深化推进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并在全省率先出台《黔南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网管理办法(试行)》,完成建设改造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301.11公里,建成投运乡镇垃圾转运站98个,罗甸、福泉(二期)生活垃圾焚烧等项目建设进度达65%,有望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走进三都县大河镇大河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路面干净整洁,村内双江口的公共厕所、更衣间等公共基础设施,更让游客游玩舒心。为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大河村利用村合作社聘请部分社员作为卫生管理员,除了当好保洁员,做好日常卫生管理工作,还要做好对村民环境卫生约束劝导。

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不仅让村民们对生活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向往,而且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村里的农家乐也在不断增加,让群众依靠旅游增收致富。眼下,大河村已成为周边群众和游客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为促进城乡融合,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黔南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指导荔波县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改革配套政策。截至第三季度,全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88,排全省第三位,全州城乡道路客运车辆公交化率达64.63%。

今年8月,平塘县金伯乐高级中学校700余名新生身着迷彩服,头顶烈日进行军事训练,学生们步履铿锵、整齐划一、神采奕奕。平塘县金伯乐高级中学是平塘县为了提升础教育实力,引进的首家民办高级中学,由贵州金伯乐实业有限公司全额投资建设,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04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2亿元。可开设60个班级,容纳3000余名学生就学。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稳住教育这块基石,就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解决“人”的问题奠定了基础。黔南州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通过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州新建、改扩建完工幼儿园10所,投入使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6所,新增城区学前教育学位1900余个。新增和改造城镇道路66.09公里,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6640个、城市绿道15公里、雨水管网60.51公里、城市天然气管道59.21公里,建成5G基站1519个,实施标准化养老服务机构提质改造项目12个,新建或改扩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嵌入式养老机构)16个,预计提质改造护理型床位1971张。

在三都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韦应丽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一辆载满绣娘的火车图案格外引人注意,工作室负责人韦应丽说:“我希望社区所有绣娘能一同乘上这辆脱贫致富专列,一起驶离贫困,驶向幸福生活。”

中和镇雪花湖移民社区又称“马尾绣小镇”,这里安置了中和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290户5832人。近年来,中和镇依托水族非遗“马尾绣”刺绣手工技艺,采取“合作社+技能培训+手工艺人”的模式,把社区移民妇女培养成“绣娘”,带动她们通过传统手工刺绣发展“指尖经济”,如今,已有500余名搬迁妇女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为筑牢型新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黔南将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难题与发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融合,根据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实施“互联网+”文化工程,加大对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建成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将历史文化传承与群众就业增收融合,保留原始风貌,产生一批特色民族小镇、民族旅游景区、景区配套服务集聚区等,形成具有黔南特色的新发展模式。“十三五”期间,黔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

引进走出

实现新型城镇化质的飞跃

黔南州城镇化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省率先制作《新型城镇化招商手册》,系统谋划城镇化项目,着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福泉洒金谷中心景点三江汇合处,三水斗奇,景致颇佳。溯三江而上,可南观鱼梁江古渡口响琴峡,北望沙河之滨的道教圣地福泉山,西游诸梁江畔仙人洞。洒金谷景区风景宜人,但很多游客却因为游乐项目单一兴趣索然。福泉市引进广东百县百城投资公司后,投资20亿元建设福泉市古城文化旅游景区,为作为主要景区之一的洒金谷增设了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让游客们在亲近自然欣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挑战刺激释放身心。

“我去过洒金谷两次,第一次主要是看风景,这次体验了玻璃天桥、天空悬廊、玻璃滑道等各种新鲜好玩的游乐设施,感觉真是不错。”刚从福泉旅游回到贵阳的周小羽说。

据了解,截至2020年7月,福泉市共接待国内过夜游客24.88万人次,完成招商引资项目编制15个,完成招商引资签约金额10.616亿元。

福泉市借力广东百县百城投资公司,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只是黔南州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南州从强化项目谋划、强化资金筹措、强化项目推进三方面着手,进一步谋划好、争取好、建设好、使用好城镇化项目,高质量打出一套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组合拳,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形成带动就业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支撑。目前,全州引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共127个项目,总投资203.11亿元,累计到位资金92.82亿元。

不仅如此,黔南州还引入省会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县在教育上实现质的飞跃。

长顺县代化镇打朝村梁红福上初中时,父亲生病去世,不久母亲也患上精神疾病,贫寒家庭雪上加霜,只能靠低保度日。考上高中后,他的学费、住宿费都免了,各方力量也在持续不断帮助。去年,他终于考出了好成绩,走向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梁红福就读的班级超过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而今年高考成绩都过了一本线。这些贫困学生能改变命运得益于贵阳市教育局对黔南的帮扶。

近年来,贵阳六中、贵阳民族中学、贵阳实验三中携手帮扶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贵阳市26所优质学校与长顺县25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贵阳教科所136名专家与长顺县42名骨干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全方位、立体式帮扶。通过“智慧课堂”远程指导教学,县里的老师和省级名师同步上课“无缝对接”;在贫困县中小学设立科技课堂,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捧回全国性科技创新大赛奖杯;培育校园足球队,不仅首次获得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冠军,还帮助不少孩子通过足球特长考上理想大学。

如今,黔南整体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圆梦大学,越来越多打算到外地读书的学生选择回来。黔南与贵阳已在教育上实现了良性互动,共同提升。

黔南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在“引进来”下功夫,也在“走出去”上做文章。2019年6月,1辆以龙猫形象为主题的“彩虹龙猫巴士”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既方便了贵阳、龙里两地居民的出行,也加速了两地城镇化发展。

《贵阳“外环高速公路”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出,贵阳—惠水—长顺要协同一体化发展,双龙—龙里—贵定昌明要组群建设。黔南州抓住机遇,加快融入“强省会”战略,率先在深度融入贵阳经济圈上取得突破。

目前,龙里县已开通3条至贵阳城际公交和2条“彩虹龙猫巴士”专线,12所城区优质学校与贵阳优质学校实现结对,积极推进龙里“千亿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

创优争先

勇当新型城镇化建设排头兵

黔南州各县(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得好不好,只有拉出来“晒一晒”才知道。黔南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县委书记谈城镇化”演讲活动,鼓励各县(市)主要领导积极参与黔南州电视台直播,围绕各县(市)新型城镇化基本情况、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思路进行畅谈,在全州掀起晒一晒、比一比、学一学热潮,推进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9平方公里拓展到2020年的24.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49.6%提升到57%。城镇化进程指数和示范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黔南州委常委、瓮安县委书记杨朝伟说,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经过调研分析,瓮安新型城镇化仍存在城镇经济发展支撑不够有力,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够优质,城市治理不够精细,城市开发经营不够高效等问题。

“我们借助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结合平塘实际,提出了‘玉水长流 金盆聚财,打造宜居乐业天眼之城,做强两极(县城、天文小镇)、带动小镇、辐射乡村,把平塘建设成为国际天文科普之城和山地生态特色旅游目的地’的新型城镇化。”平塘县委书记臧侃说,下一步平塘县将从聚人气、聚财气、聚合力3个方面发力,打造宜居玉水金盆之城、乐业中国天眼之城,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智慧化水平是衡量城镇化发展快慢得又一指标。黔南州率先在全省试点“一窗通办”改革“2+2”模式,引进132项全国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优先落地黔南,率先实现叫号系统“个人、法人”分区分类信息化运行,不断提升城镇治理智慧化水平。

“现在办理医保征缴、信息变更登记等业务,只需到一个窗口即可全部办完,太方便了。”近日,黄先生在办理医保业务时“点赞”了龙里县政务中心办事效率。

为持续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不断提高营商环境质量,龙里县将企业办理事项多的窗口划分为企业服务区,个人办理事项多的窗口划分为个人服务区,以大厅分区促“一窗通办”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大厅内设自助设备8台,分6个功能区,推进政务服务“简易事自助办”,实现全天候、多领域、自动化的“不打烊”政务服务。

同时,黔南州在全省率先创新设置大厅总服务台,由政务中心1名班子成员+2名工作员,共3人的小组轮值,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立足整合优化其他镇(街道)、村(社区)现有政务服务软硬件资源,全面复制推广州级示范点湾滩河标准化建设经验,力争打造一流的镇、村级政务大厅。

目前,龙里县6个镇级政务大厅及79个村级便民服务站已全部实现镇、村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改革全覆盖,高质量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此外,黔南州在全省率先构建绿色便民生活圈,出台《黔南州关于构建绿色便民生活圈助推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按照“一图划定社区、执行一套标准、实施一网统管、实现五大提升”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工作,选择都匀市嘉和社区作为全州绿色社区创建示范点,促进绿色完整社区创建。

同时构建“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网格治理“铁三角”,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据了解,“一中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指挥部,是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综合体;“一张网”是处理群众诉求、感知风险隐患的基本节点;“十联户”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群众联防守望、抱团发展的共治体。建立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三位一体”综合运行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了基层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能力,成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目的就是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

目前,黔南州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100%全覆盖,全州科学划分网格11,573个,配备网格员12,720人,推选联户长78,909人,建立健全网格党小组7928个,实现100%全覆盖。

瓮安县在“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网格治理基础上,探索出“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村寨治理精细化、规范化,实现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形成“小网格、微治理、大成效”的工作格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自从有了‘联户长’,我们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这是瓮安县雍阳街道仙桥社区群众的真实感受。

2021-12-28 贵州黔南州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6116.htm 1 苗岭南北气象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