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角

深化红色文旅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湖南省浏阳市深耕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聚焦资源挖掘保护,搭建协作平台,创新发展路径,壮大服务队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浏阳特色的红色乡村振兴之路

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楚东山大屋)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既是政治工程,也是经济工程,更是富民工程。近年来,湖南省浏阳市深耕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聚焦资源挖掘保护,搭建协作平台,创新发展路径,壮大服务队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浏阳特色的红色乡村振兴之路。

深挖资源富矿

建强红色基因库

浏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践行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工作要求,推动文博机构改革、红色资源普查及保护工作走深走实。

健全机构优保障。充分考虑浏阳作为“革命老区”“将军之乡”,红色资源丰富的实际,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设立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文物科、市文物保护发展中心及旧址故居管理事业单位等机构,正式挂牌浏阳市文物局,构建了文物管理、保护、利用的联动工作机制,从机构上保障阵地建设,更好地发挥全面整合、系统梳理、升级改造现有红色资源的作用。

细致普查盘家底。根据人物和事件性质的不同,将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分为秋收起义、军事战斗、苏区执政、名人风范、革命烈士、社会主义建设等六大类进行全面摸底,其中秋收起义类7处、军事战斗类13处、苏区执政类10处、名人风范类18处、革命烈士类25处、社会主义建设类2处。同时,将每一件革命文物录入数据库,形成“家底”并制作专属身份证。

多元参与强保护。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近年来通过向上争、本级投、社会筹等方式整合革命文物保护资金近3亿元,用于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胡耀邦故居、宋任穷故居等14处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和文物点的陈列展览、提质改造工作。在全面派驻文物守护员的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常态参与红保等志愿服务,实行守护员日巡查、乡镇(街道)月巡查、文物部门季巡查、志愿者动态巡查“四查”机制,做到文物监管全覆盖、文物安全零事故。

健全协作机制

架起红色连心桥

浏阳市抢抓湘赣边区域合作纳入国家战略重大机遇,以“浏阳红—湘赣红—中国红”为主线,充分发挥韶山、井冈山“两山”之间节点作用,为湘赣合作架起一座红色“连心桥”。

搭建“合作平台”。携手成立“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牵头湘赣边区域合作县(市、区)先后签署《湘赣边红色旅游合作联盟框架协议》《湘赣边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合作行动纲要》等文件,在产业、文旅、交通等7个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全力推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互促。

共织“交通路网”。全面加强域内交通互联,合力争取长赣高铁经浏阳、上栗、莲花、永新、井冈山、遂川6个县(市)设站。当前,重点围绕打造韶山、井冈山、浏阳河“两山一河”红色文旅走廊,联合湘赣边相关县(市、区)推动长赣高铁开工建设,争取长九铁路、湘赣边旅游高速公路等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让红色资源开发搭上交通“快车”。

打响“红色品牌”。发布红色圣地体验之旅、革命老区溯源之旅、红色文化传承之旅等3条湘赣边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串联起浏阳、安源、汝城、井冈山等24个湘赣边县(市、区)及湖北省5个县(市、区);2021年1月,牵头举办湘赣边乡村振兴协作座谈会;4月,举办“春满湘鄂赣·美好新生活”2021文旅消费季启动暨初心源·湘鄂赣文旅一卡通首发仪式,与醴陵、上栗等8个县(市、区)联合发行“初心源”文旅一卡通六万余张;推动“湘赣红”农产品进三馆、进景区、进民宿、进宾馆、进电商、进商超,进一步深化红色旅游综合消费协作。

创新发展路径

按下振兴快捷键

为切实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浏阳市整合红色资源,以产业升级为核心、魅力塑造为标识、文化发展为灵魂,创新探索“红色+”路径,按下乡村振兴“快捷键”。

打造振兴新引擎。做深“红研”。积极创新研学旅行活动,打造胡耀邦故居、红旅营等红色研学基地(浏阳4家,湘赣边互认24家)。其中,胡耀邦故居策划“红色传承·文明花开”秋季红色课堂暨研学活动,累计接待省、市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00余批次、2.3万余人次。做精“红培”。精心雕琢红色主题课程,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胡耀邦故居等24家红色爱教基地打造为党性教育基地。2020年10月秋收起义干部学院(筹)开班试运行以来,已承接省内外红色培训班28期,培训1000多人次。做大“红播”。联动湘鄂赣城市广播电视联盟及中国市县原创节目交流中心等全国性平台,通过电视专栏、手机联合直播、微信公众号推送、精品活动策划“四位一体”集中推介浏阳红色资源。

构建振兴新形象。做好“红节”。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湖南省纪念秋收起义90周年大会、红一方面军成立90周年暨第六届湘鄂赣苏区历史研讨会、2020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浏阳分会场活动等节会,红色地位持续巩固。做优“红展”。不断优化陈列布展,建成红色纪念馆、陈列室22个,其中胡耀邦同志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10个景点成功入选今年《湖南省就近就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场地推荐名单》。做实“红健”。高规格举办“薪火传承·中国健康跑”等体育赛事,为红色景区景点、红色屋场等配备健身器材150余套,推动红色文化与体育的有机融合、落在实处。

谱写振兴新史诗。做强“红创”。举办第四届“锦绣潇湘 遇见浏阳”湖南文化旅游创新创意大赛,其中红旗如画系列、工农小兵系列等文创产品,将红色旅游融入元素菊花石、夏布等旅游商品,让浏阳红色文创焕发新活力。做亮“红书”。出版发行《浏阳市革命斗争史》,编撰《浏阳红色人物故事汇》丛书、《湘江勇士易荡平》《永不磨灭的印记——浏阳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图册》《敢问路在何方: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浏阳》《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馆刊》等书籍、刊物。做美“红演”。提炼浏阳红色文化元素,精心打造了《耀邦兄弟》《胡子将军》《电波声声》《浏阳李白》《北上北上》等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红色剧目,充分利用送戏下乡等平台开展演出。

壮大服务队伍

画出最美同心圆

浏阳市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导向,积极构建招才引智、育才培优、志愿服务新格局,鼓励更多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的事业中来,画出最美“同心圆”。

拿出聚集人才的良策。按照“有缺即补、有需即补”原则,统筹调剂事业编制资源,重点保障高素质专业化文物保护管理人才的招录,四年共引进文保、考古、讲解等方面人才133人。其中,属于“专业英才”的硕士、本科生分别享受租房、生活、购房等补贴。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熟悉党的历史、浏阳风土人情的学者、企业家、摄影爱好者等,组建浏阳党史专家智库及红色旅游智库,为浏阳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献言献策。

厚植人才培养的沃土。建立专题培训、实践锻炼和“传帮带”全方位培训机制,重点提升文保、讲解队伍专业水平,让人才“成长快”。提供自我展示平台,推送优秀人才参加“砥砺奋进的五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建国70周年等全国大型展览讲解,让人才“走出去”。统筹全市的党史工作力量,以浏阳党史专家智库人员为主力,系统开展“1+6”(一个党史大纲,六个专门课题)七个重大党史课题研究,让人才“施展开”。

营造志愿服务的氛围。持续扩大浏阳红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贡献”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市有乡贤、导游、退休教师等在内的1500余人长期参与红色志愿服务,特别是革命后代宋运佳、寻仕堂分别担任宋任穷故居和寻淮洲故居志愿讲解员,他们的讲解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坚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从娃娃抓起,精心开展“小小讲解员”大赛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志愿服务。

(本文及配图由湖南省浏阳市委改革办提供)

2021-12-16 湖南省浏阳市深耕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聚焦资源挖掘保护,搭建协作平台,创新发展路径,壮大服务队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浏阳特色的红色乡村振兴之路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5725.htm 1 深化红色文旅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