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敏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化艺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创新推动文艺事业改革繁荣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深化文艺体制改革,持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激发全市人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文化艺术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让艺术气质逐渐融入宁波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
日前,宁波市委有关领导在专题调研文化工作时强调指出,各级各部门要谋深谋实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路径,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不断繁荣港城文化,让文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加持久的动力。
文艺先锋推进“宁波演艺”品牌建设
宁波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创作出一大批引人入胜、让人叫好的优秀文艺作品。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集团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宁波市演艺集团是浙江的文艺先锋。自2011年挂牌成立以来,坚持以精品剧目创作为发展核心,用精品赢得市场,凭市场树立品牌,十年间四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用硬核实力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质和区域文化竞争力、助力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直以来,宁波市演艺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文艺工作和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有关精神,紧紧围绕浙江省、宁波市委、市政府文化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以“文化先行者”的高度自觉,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激发动力活力,精品创排和市场培育并举,改制十年来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市场竞争力有效提升,成为地方艺术团体创作国内一流作品,走向主流剧场的成功范例。
截至2021年10月,宁波市演艺集团共创排剧目75部,其中原创剧目36部,大型剧目获权威专业性国家级奖项5个,省级奖项13个,剧目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先后入选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以及浙江省第十四届戏剧节,并列入文旅部“百年百部”重点扶持精品剧目,被业内专家誉为“中国民族歌剧现实题材创作的标杆”;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剧《花木兰》至今已二度全国巡演,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四川、福建、海南等10省份20余城市,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几次出现门票提前售罄、场次加演等情况,成为近年全国闻名的“爆款”舞剧之一。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作为国家文化名片,在国内外持续热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到全世界。
宁波演艺集团在精品创作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推进“宁波演艺”新时代新形象的品牌建设,成为一致公认的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创排对标城市。
文化精品创演舞台上的“宁波样本”
高水准、高质量的优秀艺术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前召开的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构建催生文化精品力作的生态链作为一项综合集成、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来推进,要让浙产文化精品力作成为浙江文化高地最鲜明、最令人信服的标识。
宁波市演艺集团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立足高标准、高起点,把精品意识自始至终贯穿在艺术创作各个环节,贯穿到艺术创作工作全过程,体现在艺术创作全要素之中。
——题材精准,弘扬本土文化。宁波具备7000年文明史,广袤而丰富的地域性素材成为宁波市演艺集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也成为努力挖掘、积极创排、尽情演绎、引吭高歌的对象。集团创排的精品有以宁波本土传说、民谣为原型而创作的儿童剧《神奇的田螺壳》、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又有反映宁波帮题材的甬剧《筑梦》、话剧《大江东去》、展示宁波“书藏古今”的人文越剧《藏书楼》;还有全国首部反映“党章守护者”张人亚事迹的话剧《守护》以及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实事迹创排的民族歌剧《呦呦鹿鸣》等,题材从民族记忆到国家叙事,紧扣时代脉搏,开掘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培根铸魂。
——资源整合,叠加效益明显。以《呦呦鹿鸣》为例,该剧不仅整合了宁波全市的艺术资源,还吸引了作曲孟卫东、导演廖向红、编剧王勇、指挥朱曼等国内一线主创艺术家加盟;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领衔执导的舞剧《花木兰》同样集结了国内顶尖的艺术家团队,制作和演出则全部由集团下属的歌舞剧院和舞美公司近百名演职员担纲。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剧目的艺术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全新的合作模式也培育和积累了宁波本土的优质创演力量。
——央地合作,借船出海。国家级艺术团体与地方院团的合作,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市场繁荣的题中之义。演艺集团与中央歌剧院的合作起步于2015年的歌剧《红帮裁缝》,一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剧《花木兰》则是双方联合黄陂区的深度合作,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2021年,演艺集团又牵手国家大剧院,共同打造史诗级舞剧《天路》,双方联合出品制作的原创舞剧《冼星海》也将于12月份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未来将有更多国家级的舞台巨制打上“宁波演艺”的标识。“央地合作”模式创新了文化工作机制,地方院团借助国家级的艺术平台“借船出海”,通过拓展市场、树立品牌,使地方文化工作有机融入国家整体文化工作中。
整合资源构建高效文化供给体系
艺术创作是一个整体和系统工程。宁波交响乐团在创作实践中,通过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创新机制广纳贤才,创新高雅艺术普及教育思路,积极调动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性,以严谨的艺术追求和丰硕的艺术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秉承新时代“文化先行”理念。在打造“重要窗口”和“文化浙江”的重要机遇期,得益于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宁波市文艺创作环境日益鲜活,不断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提供了优质的文化供给,也实现了文艺创作上的新突破。
宁波交响乐团成立于2015年12月,是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直属事业单位。几年来,宁波交响乐团紧密围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目标,通过举办高端音乐会、参加重大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参与国际赛事、创排新作品、举办大师公开课、开展音乐普及等活动,以卓越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21年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创新高雅艺术普及教育思路。宁波交响乐团创新高雅艺术普及教育思路,让殿堂间的交响乐,步入普通百姓生活。2017年首创“立德树人 美育启智”高雅音乐普及暑期大师公开课品牌,2018年全程视频荣登中宣部官网,成为中国美育教育的样本;2019年由央视《音乐公开课》栏目全程录播并在央视播出;2020年作为央视“新学期音乐第一课”在央视播出,同时登上学习强国、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中央主流媒体。如今,“立德树人 美育启智”暑期大师公开课这个品牌已从宁波走向全国,成为央视艺术教育的一个品牌。
2021年3月22日,宁波交响乐团推出“学党史践初心”致敬志愿者交响音乐会,创新党史教育形式,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文化演出活动中,通过音乐党课让党史在乐声中流淌入心。与此同时,乐团还指导建立了宁波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在宁波外事学校、宁波江北中心小学、鄞州古林镇小学等学校开设音乐培训课,组建学生乐团,携手孩子们参加宁波市新年音乐会等节庆演出活动,播撒音乐种子,为宁波音乐之城培养后备力量。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文艺精品需要人才来创造。2016年以来,宁波市相继出台《宁波市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办法》《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等专项政策,下大力度培养和扶持文艺人才。宁波市通过聘任文艺大师、设立文艺家工作室、评选“六个一批”人才等举措,建成了文艺大师工作室、文艺家工作室等多层次的文艺人才引育平台,不断加强对领军文艺人才的培养扶持,初步形成一支有实力有影响的“文艺铁军”。
宁波交响乐团坚持“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原则,吸引了毕业于世界各大著名音乐学院的90多名优秀演奏家加盟,硕士以上学历50%;通过一年一次的业务考核,保证业务水准不下降,促进团员们更好地履职尽责。
“一人一艺”激活文化服务市场
全民艺术普及是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宁波市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2016年宁波市印发《关于“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宁波市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全国“全民艺术普及”示范区。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通过“一人一艺”全民普及工程建设,吸引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艺术知识、鉴赏艺术成果、掌握艺术技能、观看艺术展演、组建艺术社团、开展艺术创作、参与艺术活动等,实现全市艺术普及人口综合参与率达80%以上。
作为一项创新举措,宁波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从2016年亮相时,就以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多部门的整体联动、社会化的运作机制、数字化的平台推广而备受关注。“一人”指每个人,是全民的意思;“一艺”是一个倡导性的指标,就是绝大多数市民能认知一门艺术,对其产生兴趣、学会欣赏,能够参与甚至掌握它。根据第三方调查统计结果,截至2020年10月,宁波全民艺术普及综合参与率达82.93%,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制度保障先行,全社会多元参与。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协调下,宁波市率先成立了全民艺术普及联席会议制度。就目前来看,该制度运行平稳、到位,影响力、号召力日益增强,已涵括宣传、文化、教育、广电、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等多个部门,形成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全面推动艺术普及的工作合力。
宁波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积极融入市民生活,建立了与宣传、科技、金融、商贸、旅游、体育、通信等领域多维度融合的发展新趋势。多元参与格局,进一步夯实了“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的社会基础,打开了各级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也有效地体现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尚”“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旅游”“艺术与体育”等密不可分的渗透关系,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体验并感知艺术的魅力。5年多的时间,“一人一艺”全民普及工程共举办各类线下线上活动3000余场,累计服务800万人次。
——地方特色鲜明,把普及落到实处。宁波结合甬剧、越剧、十里红妆、舞狮、赛龙舟、泥金彩漆、竹根雕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元素加以精心创作,使其在“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中绽放光彩。不论是艺术知识、艺术欣赏,还是艺术技能、艺术活动等方面的普及上,都探索出了颇具宁波特色的鲜明风格,兼顾艺术性和市场性。宁波市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惠民方式,积极推动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有效调动市民的创新性与创造力。
——艺术惠民显著,“乡土味”中创活力。宁波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持续实施,有效提升了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喜爱、学习、钻研、精通各门类艺术的群众日益增多,也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追求美好、展示才能、参与创造、服务他人的艺术诉求。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宁波市还利用各种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机制、营造环境、鼓励展示,畅通多种有利于人民群众展示成果,注重全民艺术普及品牌的培育和推广。积极传播“艺术提升生活品质”的新理念,有效推动全民艺术普及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通过组织有一定专业水准和服务能力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种艺术活动。
文艺“甬军”不断壮大,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为宁波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贡献了力量。进入“十四五”新征程,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宁波文艺事业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坚持每一件文艺作品都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把更多的优质精神食粮带给基层群众,让宁波城乡处处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共同唱响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协奏曲。
(本文配图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