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娜 何剑岭
专注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北交所近日正式开门亮相。新成立的北交所北交所会给中小微企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会给投资者带来怎样的投资机遇?
东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博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北交所将成为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投融资平台。基于北交所本身的特点,企业和相关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需要审慎考虑所有重要环节。
聚焦中小企业发展
如何看待北交所的设立以及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定位?杨博光表示,自2013年起,从新三板正式运营到证监会宣布启动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再到2020年6月明确转板机制,至今年9月宣布设立北交所,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新三板改革。此外,这也显示出资本市场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致力全面性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来看,设立北交所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重要一环。
就资本市场发展而言,设立北交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现有场内市场的补充,对于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交所设立后,将与科创板及创业板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证券交易市场新格局。新三板地位的提升将进一步带动新三板企业加快发展,为新三板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遇。特别是精选层企业直接平移到北交所,也为其他基础层、创新层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补足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
致力服务中小企业
证监会也明确将推动健全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制度体系,着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由此可见,北交所将成为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投融资平台。
杨博光认为,根据建立北交所的主要思路来看,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以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交所。截至11月10日,共有71家精选层企业,从Wind一级行业的划分来看,工业(22家)、信息技术(15家)以及材料(11家)行业占所有精选层行业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0.99%、21.13%和15.49%。此三个行业为专精特新占比相对较高的行业,且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专精特新的属性较为显著。截至11月10日,Wind数据显示,全A股市场约有4533家企业,其中有338家企业属于专精特新企业,占比为7.46%。而71家精选层企业中,有13家企业属于专精特新企业,占比为18.31%。数据显示,北交所首批挂牌公司“专精特新”属性突出,也充分体现了北交所立足于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定位明显。
投资者选择在北交所投资时,需要明确北交所的交易机制、交易方式、交易数量、涨跌幅限制、临时停牌机制以及与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异同。比如,在涨跌幅限制方面,创业板和科创板在涨跌幅限制这一块保持一致,其新股在前五个交易日不设置涨跌幅限制,之后涨跌幅限制为20%。而主板上市首日跌幅不得低于36%,涨幅最高可以为44%封顶,之后涨跌幅限制为10%(ST以及*ST为5%)。而北交所新股上市首日同样不设涨跌幅限制,而次日起竞价交易涨跌幅限制放宽为30%。
北交所致力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基于本身的特点,投资逻辑需与沪深市场存在差异,尤其开市与中后期。一方面,北交所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其股价扰动因素不多,新股估值消化的时间不会过长,投资者可在早期阶段参与成长型公司的投资,获取公司成长红利;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可采用产业链投资逻辑,对高景气的产业链根据上下游进行筛选,例如细分领域的龙头标的。更重要的是,投资参与者进入市场的投资时间先后,往往形成价格、成本差异性。因此,考虑到北交所的股价涨跌限制幅度较宽,在做投资决策时,波动幅度更是投资者需要审慎的重要环节。
打开全新融资渠道
谈到北交所会给中小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并产生怎样的机遇,杨博光表示,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也最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此次北交所的设立为中小企业打开了全新、便利的融资渠道,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同时,推动中小企业更早熟悉和进入资本市场,涵养现代公司治理文化,让其迅速成长为各领域的“生力军”和“排头兵”,以点带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激活中国大陆经济和改革的一潭春水。北交所的设立,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也为中小企业搭建了更好的营商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价值,让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成长有了更自由的发挥空间。这种信号传递出的不仅仅是资本和企业层面的动作,更是新的国家层面信号。
有一种声音认为,北交所只是新三板换了一个称呼。杨博光表示,不能这么讲。北交所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新三板)有着本质区别。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和沪深交易所有着不同分工,但法律地位一样。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错位发展,并不是新三板换了一种称呼。北交所上市企业和创业板公司、科创板公司的市场定位不一样。北交所服务的企业偏向于发展阶段更早一点、规模偏小一点、创新能力更新一点。简单来说,企业具备更早、更小、更新的特点。北交所与科创板和创业板因其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可以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规模大小不等和风险各异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科创板和创业板服务成长阶段偏后、企业规模较大、科创属性更强、风险相对较低的科创型中小企业。相对科创板和创业板,北交所服务那些“更早、更小和更新”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这是科创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性市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使市场各层级上市公司错位发展,让金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市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杨博光表示,北交所给了真正优质、创新型企业生长土壤,这是很重要的培育和规范过程。挂牌上市之后,它们也会按期披露财报,规范运作日常经营,熟悉信披规范和准则。从某种意义来讲,这其实也是企业成长的过程。要理性看待企业的这种成长,这是北交所之于它们的意义。
杨博光指出,北交所鼓励专精特新企业,那么是否会由此诞生出千亿市值企业?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最高市值离千亿市值已经不远了。北交所会迎来大批企业上市,会不会出现强者恒强,流动性依然集中在头部企业的状况?这个是必然趋势,注册制会导致价值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不管是在北交所,还是在创业板、科创板,都需要公司做到足够优秀。优秀的企业会脱颖而出,劣质企业慢慢被淘汰,市场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