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生视窗

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 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

《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现代竹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基本建成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山川乡的林农运送竹材秦盱丰 摄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做梦也不会想到,竹林里的空气能质押贷款37万元。”浙江省安吉县农民杨忠勇拿到了全国首笔竹林碳汇质押贷款。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县素有“中国第一竹乡”之称。竹林碳汇质押贷款创新采用竹林每年增汇产生的减碳量质押融资模式,将经营者承包竹林产生的碳减排总量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让绿水青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现代竹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基本建成。

竹产业成部分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竹产业发展。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考察时指示,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国家林草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2019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意见》,明确到2022年,四川竹林面积增加到1800万亩以上,现代竹产业基础突破1000万亩;建成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10个、竹林小镇30个;实现竹林产业综合产值1000亿元。

我国是竹资源品种最丰富、竹产品生产历史最悠久、竹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国家。我国现有竹子品种500余种,集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等16个省(区),根据国土“三调”发布的数据,竹林地面积超过700万公顷。竹子是极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自然资源。竹子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生长3年~5年就可成材成林,在固碳减排、水土保持、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公顷毛竹林年均固碳量达4.91吨~5.45吨,是杉木人工林的1.5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

科学合理利用竹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培育优质竹资源,有助于绿化美化国土,培育更多更好的绿水青山。同时,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超过50%,木材安全形势严峻。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竹材物理性能与木材相似。加快发展竹产业,增强竹材供给,能够有效弥补国内木材供需缺口。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竹产品种类多,市场空间大,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能力强,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作用显著。在浙江安吉、四川泸州等一些竹产区,竹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加快发展竹产业,能够有效促进“两山”转化,让竹产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现代竹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竹产业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优质竹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改善,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竹产业发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现代竹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基本建成,主要竹产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我国成为世界竹产业强国。

《意见》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竹产业发展的三大主要任务。

聚焦全产业链建设,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我国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竹产品分布于建筑、家具、装饰、造纸、食品、医药等行业,种类达上万种,但总的看,产业体系还不够完备,一产经营粗放,二产“小散乱”问题突出,三产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尚未完全贯通,需要提档升级、提质增效、集约融合发展。《意见》提出,要加强优良竹种保护培育,培育优质竹林资源,旨在夯实竹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同时,要做大做强竹笋、竹材加工、竹家居、竹装饰、竹工艺品、竹炭等特色主导产业,聚力发展竹质建材、竹饮料、竹食品、竹纤维、生物活性产品、竹医药化工制品、竹生物质能源制品等新产品新业态,推进竹材仓储基地建设,强化竹材采伐、收储、加工、流通等环节衔接,有效打通产业链供应链。

突出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竹产业科技创新步伐稳健,竹材加工利用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木复合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但总的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意见》提出,要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突破一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竹资源精准培育、新型竹质工程材料、竹建筑结构材料、竹浆造纸生态环保工艺、一次性可降解竹纤维餐具和容器注模加工、竹纤维多维编织、竹资源全组分化学高效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是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从事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超过1万家,但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意见》提出,要促进集约经营和集群发展,支持主要竹产区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支持组建专业化培育、经营、采伐技术服务队伍;改善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主要竹产区生产作业道路、灌溉、用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升级改造;夯实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国际竹藤组织(INBAR)、国际标准化组织竹藤技术委员会(ISO/TC296)等国际组织东道国优势,推动竹产业深度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加快建设美丽竹林风景线

各地加快建设美丽竹林风景线,让竹林成为“富民产业、支柱产业、生态旅游养生产业”。

四川泸州市全面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建设“两线带多点”,“环、线、道”相融的醉美竹林风景线,打造“一城竹林环三江,满目青翠醉酒城”的竹林美景。泸州市加强林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功争创“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10余个国家级称号。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竹村的村民按照诗歌描绘的意境,以竹基地、竹庭院、竹游道、竹建筑、竹工艺、竹加工、竹博览、竹文化、竹民宿、竹餐饮“十个竹”为特色,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一经推出便备受市民游客欢迎,无数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不仅吃上了旅游饭,同时也吃上了竹工艺品制作的“竹子饭”。

不只是高桥竹村,宜宾市15个竹特色旅游景区、11个新建竹特色镇、101个竹特色村、32个竹康养基地、184家竹林人家,无不“铆在竹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根据《四川省“十四五”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竹林风景线高质量建设规划》,到2025年,四川全省竹林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现代竹产业基地达到1200万亩以上;竹浆及造纸产能分别超过200万吨,竹笋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建成高质量翠竹长廊(竹林大道)60条和一批竹林景区(点),建成国家和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15个;竹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到2035年,竹林基地质量全面提升、竹产品加工转化全面升级、竹旅融合全域推行、竹业科技全面进步,竹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努力把四川建成全球瞩目的“大熊猫+竹”文创基地、全国最大的竹纤维产业发展创新高地、全国重要的竹食品生产基地、全国最美的竹林风景线。

在广东,走进“中国毛竹之乡”韶关市仁化县长江镇,竹涛涌动,镇标、道路绿化、景观节点、美丽乡村等,随处可见竹文化元素。

为了发挥资源优势,仁化县推出“寻根粤北红色之源,探秘仁化竹海茶乡”旅游线路,并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同时,当地推出玉扣纸和竹制品为主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大力开发竹笋美食、竹筒饭餐饮、竹制农具农耕、竹制品手工编制、养生度假等一系列休闲业,开发林下竹笋、竹荪等生态富硒产品,全力把毛竹打造成“富民产业、经济支柱产业、生态旅游养生产业”。

江西省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实施竹产业“千亿工程”,到2025年全省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竹产业发展涉及面广,需要各有关部门综合施策、合力推进。《意见》针对竹产业发展政策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加大金融支持、优化管理服务、扩大宣传推广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国家林草局将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个联合发文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并积极争取更多支持政策;指导各地特别是主要竹产区林草主管部门因地制宜编制专项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将适时召开全国竹产业大会,总结交流各地竹产业发展典型经验,对落实《意见》相关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推动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12-06 《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现代竹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基本建成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5371.htm 1 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 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