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海上福建”勾画新蓝图

《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推动海洋产业百、千、万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

□ 本报记者 丁 南

□ 武艳杰

2020年,福建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0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3.9%;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三;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全国第一……近年来,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潮在八闽大地蓬勃兴起,“一带六湾多岛”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海上福建”勾画新蓝图。《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GOP)年均增速8%以上,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

壮大百千万亿产业集群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3752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长210.9公里、居全国首位,全省有海岛2214个、居全国第二位,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詹晨辉说,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福建实际和区位优势,全力以赴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全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上,福建省委书记尹力提出,要“做强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做大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5个百亿新兴产业集群”。究竟如何推动海洋产业百、千、万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詹晨辉表示,“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做强绿色石化、海洋旅游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发挥“海丝”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特色优势,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做大现代渔业、海底储油、航运物流、海洋信息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的“海上粮仓”,打造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培育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环保5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据了解,未来5年,福建将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港口群,加快建设福州国际深水大港,加强智慧港口建设,预计到2025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将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150万标箱;构建现代渔港体系,推进“三区四核百渔港珍珠链”工程建设,建设1个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福建还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海洋创新人才集聚高地,谋划组建海洋类本科高校,建设一批涉海高峰高原学科,并培养引进一批海洋“高精尖缺”人才和“蓝色工匠”。

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十四五”期间将怎样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服务海洋强省建设?詹晨辉说,福建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海洋开放合作,更好地服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深化闽台海洋融合发展。发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功能,推进闽台涉海基础设施联通,优化闽台海空直航网络,推动闽台航线与“丝路海运”对接,打造闽台欧等地海铁联运物流新通道。拓展闽台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强化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共建海洋生态文明,推进闽台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协同保护、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增进海洋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推进“海丝”融合发展。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的良好机遇,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拓展与南太平洋岛国合作空间,建设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实现“丝路海运”航线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促进与中欧班列有效衔接,推进“海丝”和“陆丝”无缝对接。

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立足福建向海优势,积极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与京津冀的合作交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出海通道功能,提升江西、湖南、三明、龙岩、武夷山等陆地港的服务功能,支持内陆省份在福建建设“飞地港”,争取中西部省份经福建省港口对外贸易,拓展港口发展腹地。深化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1-12-06 《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推动海洋产业百、千、万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5353.htm 1 “海上福建”勾画新蓝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