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芳源 何运安 石慧君 周 钧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郑重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并要求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面对这一新的时代重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深改委以系统集成思维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推动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政策体系,为建设壮美广西蓄势赋能、破局开路,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建设壮美广西的重要支撑。自治区党委深改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谋划和部署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系统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培育市场主体。针对市场主体不多、不活、不强等短板弱项,广西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提质增速,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三企入桂”行动,建立健全驻点招商制度,围绕重点产业开展精准对接、洽谈合作,对重大产业项目采取银团贷款、联合授信、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2020年末,全区实有市场主体376.1万户,全年新增市场主体89.3万户,比上年增长47.8%,增幅居全国第一,并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21年1月~9月,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00亿元;新增开工“三企入桂”项目316个,项目总投资4096.26亿元;新增竣工投产项目335个,项目总投资692.80亿元。
——增强市场活力。把加快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头戏来抓,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当前,全社会用电量、货运周期量、金融信贷等主要指标向好,绿色、智能、健康类商品上市量增加,新款产品、优质产品供给扩大。2021年前10个月,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4911.8亿元,同比增长27.7%,增幅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
不断完善市场制度规则。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事项逐步缩减,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全区涉及市场主体监管的部门均已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现代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围绕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要素的流动性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西首创推出以财政间接贴息为核心的“桂惠贷”,每年整合行业主管部门扶持、奖补等专项资金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资金共40亿元,以2%~3%的利差事前直补企业,撬动2000亿元优惠利率贷款,共惠及7.43万户市场主体,并带动各项贷款增速居西部地区第一位、全国第六位,全区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历史最低水平。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赋能激发内生动力。广西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健全完善“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揭榜挂帅”等制度,出台“科改33条”改革系统集成文件,集成近90个政策点,在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发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改革向纵深处破冰。
随着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密集落地、一系列制约创新的“梗阻”加快打通,广西这块富有创新传统的热土不断焕发生机活力。2020年,全区下达财政奖补资金超4亿元,带动1308家企业年度研发投入超过90亿元。截至2021年8月,全区共突破重大技术132项,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827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18家,瞪羚企业数量达到107家,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5家。
——推进产业振兴。产业兴,则经济强。近年来,广西围绕产业振兴,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开展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集成出台提升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若干措施,加强改革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聚焦汽车、机械等重点支柱产业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推动“双百双新”“千企技改”项目落地实施,形成汽车、冶金、机械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2021年上半年,全区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051.21亿元,同比增长15.92%;完成营业总收入4994.23亿元,同比增长19.23%。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汽车行情普遍收紧的情况下,位于广西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公司,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五菱宏光MINI EV刚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热捧,累计销售突破40万辆,连续14个月排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成为全球小型新能源汽车销量纪录创造者。
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建设壮美广西最大的潜力在开放,最大的优势也在开放。近年来,广西坚持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稳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融入“一带一路”,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自治区党委深改委会议多次审议有关改革方案、听取进展情况汇报,明确指出要增强系统观念,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改革部署,找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着眼扩规模、破瓶颈、提效率、降成本,加快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沿边口岸等建设,创新通道建设运营机制,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推进海铁联运班列规模化常态化运行,进一步降低费用,优化口岸服务体系,推进通道与产业、重要节点枢纽协调发展。2021年1月~10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4718列、发送货物4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0%、246.5%。新增广西北部湾往内蒙古、四川遂宁、湖南怀化、宁夏等方向的班列线路,通道服务范围首次延伸至中南地区,通道目的地已辐射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11个港口。
——全方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广西积极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粤桂扶贫协作联席会议、泛北部湾合作论坛等机制,推动一批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产业联动发展成效明显,珠江—西江生态环境防护屏障进一步筑牢,公共服务对接合作持续深化。
交通对接扎实推进。一批重点交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粤桂两省区客运铁路交通基本形成公交化、高密度运行状态,广西通往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机场航线达14条。
产业对接日益紧密。初步建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资源开发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先进制造业三条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据统计,2021年1月~6月,广东企业在桂投资到位资金1324亿元。
——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国内外高水平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创新,推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贸易、产业合作、金融开放等制度创新试点,形成首批44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区范围内复制推广。其中,13项为全国首创,“边境地区跨境人民币使用改革创新”获得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2021年6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试点业务成功落地,部分试点业务推广至南宁、崇左片区。
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与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大平台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旅游和跨境劳务合作。2020年,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额1049亿元,占全国46%;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总量在全国排名第十,在西部省区排名第一。
加快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广西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建设壮美广西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样也是一场关乎人民福祉、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系统治理,加快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建设美丽广西。
——健全生态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完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体系。推动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健全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健全北部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完善漓江“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的“三统”管理模式,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流域跨省区生态环保合作,推进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建设。
2020年度,西江、柳江、郁江、桂江等四条主要江河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1年前三季度,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广西有10个设区市跻身全国前30名(其中7个市跻身前10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全面持续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并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和指出问题整改为契机,解决了一批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落实了一批涉及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民生实事。
——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加强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建立健全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秸秆靠火烧,垃圾靠风刮,这一度是很多农村地区常见的景象,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还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为此,广西建立“秸秆焚烧指数”预报工作,推进科学禁烧。柳城县则进一步探索创新,建立“农户零成本处理秸秆、企业免费收获秸秆、离田作业专业化、秸秆资源有效利用”新模式,既解决了甘蔗秸秆露天焚烧问题,还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每亩蔗田增收150元以上。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集成出台、集成落地,广西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广西的天更蓝了,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7%;水更清了,全区5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国排名第一;经济的成分更绿色了,按期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集成推进民生改革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民之所愿,心之所向。在建设壮美广西的征程中,“人民”始终是最核心的关键词,哪里有人民群众的烦心事闹心事揪心事,就坚决从哪里改起。每年自治区党委深改委都会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在就业、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社会治理等民生领域谋划推出一批含金量较高、集成度较大的改革举措,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会同有关部门蹲点督察,跟踪落实,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畅通就业渠道。各级各部门始终把就业摆在民生领域改革的突出位置,紧紧围绕稳就业保就业这一目标任务,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健全就业兜底保障机制,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破除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2021年前三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2.63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
“金牌就业管家”这一服务模式,受到广大求职者的赞誉。这是梧州市为畅通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渠道,集成改革创新成果打造的一个改革品牌,通过汇集人社、组织、工会、团委、妇联、工信、投资促进、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各方资源要素,下沉至各重点园区、企业、院校、镇村等开展就业服务,有效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双重困境。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广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化学前教育改革规范发展,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打出了一套教育综合改革“组合拳”。
目前,全区所有县(市、区)已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实现基本消除大班额、全面消除超大班额目标任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针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家庭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广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出台“减负三十条”等系列政策措施。2021年秋季学期,在全区各地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并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明确限定培训时间和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广西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扎实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不断提升基层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服务水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省份前列。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西进一步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控网络,注重发挥中医药壮瑶医药在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全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截至目前,全区新冠患者治愈率达90%以上,中医药参与的确诊病例治疗比例高达97.6%。
——创新基层治理机制。不断健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战线,为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广西集成出台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10条措施,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指挥平台,为街道放权松绑,全区89.47%的街道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