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广丙
分享新机遇,共话新未来。11月18日,四川省成都高新区举行招商引智动员大会。大会在全球设置118个分会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欧洲、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商会协会、智囊机构、科研院所、招商大使及招商机构、使领馆、银行、基金、投行金融机构代表以及“岷山行动”团队、产业专家代表参加,共话产业投资新机遇,为加快推动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建圈强链凝聚强大动能。
会上,腾讯云智服、积微物联、中科创达、法国阳狮等18家数字经济企业与成都高新区集中签约,涉及网络游戏、物流供应链、传媒等领域。其中,世界500强项目4个,上市企业项目5个,平台龙头型企业项目1个,行业领军企业项目8个。
在众多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扎堆入驻成都高新区、获资本“热捧”背后,透视出国家级高新区创新驱动的“硬实力”。作为全省、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高举创新旗帜,创新服务举措,延伸服务触角,进一步建立健全“动脉”强劲、“血液”舒畅、“肌体”健康的产业循环系统,为招商入驻企业提供肥沃土壤,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创新资本链接
打出推动企业上市“组合拳”
据了解,此次招商引智动员大会,成都高新区广泛征集“合伙人”,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未来五年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全链招商引智,为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长量身定制从天使投资到上市融资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力争在若干细分领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高峰。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为激发企业创新动能,让企业专注创新研发,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把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打出推动企业上市“组合拳”。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加快实施上市企业数量倍增计划和创新资本链接工程。截至目前,共有90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金额约60亿元,其中16家企业获得单轮亿元以上股权融资。”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今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4家。此外,9家公司已正式向沪深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16家公司在四川证监局辅导备案,50余家企业完成股改,累计120余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400余家企业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在这些企业密集挂牌、上市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不断完善的科创企业成长培育机制和“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链条。成都高新区持续聚焦创新人才、创新平台、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不断完善“PI—IP—孵化—成长—IPO—世界级(种子)企业”全生命周期企业梯度培育服务机制,相继出台并优化《关于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修订)》等系列政策,为企业股权融资拓展新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以攻坚股权短板为突破,着力提升创新资本吸引力和活跃度。一方面抓两端,优构政府科创基金体系,实施天使投资人培育计划,支持上市龙头企业发起设立细分行业并购基金;另一方面抓链接,逐一梳理2018年以来300余个股权融资项目,分类建立股权投资机构库,完善企业融资需求收集体系,建成涵盖全区4551家科技企业的“金熊猫”科技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系统和榜单发布体系,策划开展“金熊猫”融资课堂、“金熊猫”融资路演汇等系列活动。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在成都高新区加速发展壮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企业超17万家,科技型企业超5万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05家,上市及过会企业总数达53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8家。
瞄准科技前沿
“揭榜挂帅”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今年1月,成都高新区启动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五年将投入5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并发布首批14个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需求榜单,涉及功率半导体、细胞工程等多个新兴领域。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命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已成为推动“十四五”及未来发展的重大任务。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精准发力,把推进“揭榜挂帅”落实科技攻关作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重要抓手。6月15日,继“岷山行动”计划启动不到半年,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支持金额约4.5亿元的首批6个项目及第二批12个需求榜单,再次面向海内外顶尖团队“揭榜挂帅”。以探索路径为根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从体制机制创新上破题关键核心技术,成都高新区始终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6个脱颖而出的揭榜项目均由业界核心领军人物发起、有顶尖创新平台作为支撑,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并且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包括成都岷山氢能及碳中和技术研究院在内的项目,均实现了关键技术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
据了解,自“岷山行动”计划启动并发布首批14个需求榜单以来,吸引申报团队92个,主要来自德国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包括18个院士领衔团队。
如今,围绕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成都高新区正以“岷山行动”计划为切口,聚焦创新平台提能、知识创造提升、双创服务增强,积极推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网络信息安全、工业信息安全3个国家创新中心申报,其中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报科技部审批。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45个、国家级孵化器17个,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418件,高价值专利10,757件,万人有效高价值专利86件,各类人才总量超过70万人,国家级人才420名。
拓宽产业赛道
打造充满活力创新生态圈
从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启动到量产,成都京东方带动聚集了深天马、中光电、富士康、戴尔、联想、TCL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
布局新赛道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源泉。“拥有第六代柔性显示屏生产线的京东方科技集团,正用实际行动在成都画出产业生态圈。圈上每一环,都处在京东方的上下游产业链上。”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局相关负责人说。
“过去,为获得一款发光材料,我们得从国外采购,占用了不少生产成本。”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介绍说,去年底,京东方的一家上游企业——出光电子材料(中国)有限公司在成都实现量产,两家公司之间车程仅5分钟。
如今,按照“设备—材料—制造—应用”链条,已有出光、路维光电等30余家上下游企业在成都京东方周边集聚,形成国内较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这个产业生态圈的企业将达到100家左右。”秦向东说。
“在产业上,我们以创新为动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拥有DEL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还建立了药物优化平台,能够提供从靶基因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阶段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成都先导相关负责人说,自入驻成都高新区以来,亲身经历也亲眼看到包括成都先导在内的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成都高新区聚焦生物产业链及生态圈的清晰定位;另一方面则是在相关配套政策上予以快速落实,使得生物产业生态圈加速成型成势发展。为推动产业成链成圈,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先后出台《关于构建生物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为构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五年,成都高新区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目标和聚力建设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发展定位,将紧抓“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时代机遇,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勇担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主支撑,助力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