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 彦 张 杉
11月18日~20日,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以线上形式举办。大会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电子商会、国际和平联盟(太空)共同主办。
本届大会沿承“同一个太空,同一个家园”的宗旨,针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这一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重点围绕“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深入研讨。据悉,这是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后,全球首个研讨空间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全球各地超100万人次在线观看大会直播。
大会得到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太空探索者协会、国际空间大学等特别支持。中外与会科学家共同发布《空间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倡议书》,同时大会在空间技术健康应用、产业推进、国际合作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
充分释放空间技术应用创新潜力
会议认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在探索太空过程中开发的空间技术和空间基础设施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更加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更好更多的减灾防灾和医疗健康能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会中外科学家倡议,“将这些空间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引导我们的生产活动,使之更加高效,更加低碳,更加可持续发展。”
空间科学家共同建议,加强空间技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应用与创新合作,应积极关注遥感气象卫星应用与大数据的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深化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空间信息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应用与创新;加强地外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国际合作交流,减轻人类开发太空活动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同样,推动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教育和人才培养与引进。中央党校教授、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丁文锋表示,探索太空就是探索未知,培养顶尖科学家要从娃娃抓起,同时要做好国际合作和海外人才引进等各项工作。
让人类更好享有空间技术红利
空间技术与人类健康,是历届研讨会的重点,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关于空间健康的交流研讨更加深入务实。
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部主席邓玉林、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等,以及美国、俄罗斯、欧盟的航天医学专家,就“太空医院”与地球居民健康、航天医学的地面应用、生物制造技术、数据赋能的健康研究、空间辐射及其防护基础研究等进行了研讨交流,同时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人类健康应用”进行了圆桌讨论。
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许洪亮表示,中国航天积极探索航天技术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为空间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面向未来,中国航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拓展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为科学探索人类健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推进空间技术产学研融合发展
和平利用是创新发展空间技术的全部目的。大会围绕“空间信息新时代深化应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航天育种与空间生物学研究”“空间技术与产业投资”等,以平行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研讨,进一步厘清了空间产业融合式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举措。
大会认为,中国中小企业是空间技术产业的生力军,他们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国民收入、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5%以上的就业岗位,在推进空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介绍,他们拥有12,000家会员企业,且85%为中小微企业,其中有很多“专精特新”电子信息企业,是空间信息技术全产业链的重要部分,随着空间技术产业发展,这些中小微信息企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法国图卢兹太空城、罗马尼亚航天局、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深圳市航空业协会等领导和专家,分享了行业发展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
闭幕式上,国际宇航科学院与国际和平联盟(太空)创立的国际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行“空间科技应用与转换创新明星企业与项目评选平台”,并宣布设立“金融街盈谷研究院暨青年金融家俱乐部”。
国际多家航天机构对大会表示祝贺
连日来,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空间大学、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加拿大航天局、印度政府空间局航天中心、美国空中客车公司等多家航天机构负责人,陆续向大会发来贺信贺电,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美国航天基金会、太空探索者协会、国际空间法学会、美国莱斯大学国际空间医学峰会、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欧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航天研究院、德国宇航中心等国际机构主要负责人以现场连线、视频录播、主题演讲等不同方式,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