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守护古韵富川 留住美丽乡愁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通过创新多方参与保护机制、多元投入建设机制、多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古村落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

□ 龚成钰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立足优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通过创新多方参与保护机制、多元投入建设机制、多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古村落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多方参与

保存古村落“原味”

在传统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为有效解决因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老建筑原有风貌和传统文化韵味难以修复保存的问题,富川创新建立多方参与保护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格局。

政府层面,通过人大立法,制定《富川瑶族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积极培育和扶植本地文创、建造、木匠等方面的人才,建立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本地人才资源池。从自治区内外5家科研院所聘请15名专家学者,建立驻村指导工作机制,对马殷庙和瑶族风雨桥群等28个文物本体进行大型修缮,让古村落得到专业化、规范化保护,避免古村落在保护中“失真”。同时,该县文化旅游公司对朝东岔山、秀水等古文化、古韵味浓厚的村民老房子实行集中租赁,由政府出资重新修缮后,转租给客商做乡村餐饮、民俗,有效保护古村落群,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社会层面,以县、乡、村为责任主体,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投资投劳,引导和鼓励爱心人士、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在保存古村落“原味”的前提下,采取“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保护模式,大力实施乡村风貌改造、农村改厕改水、垃圾治理等,合理完善文化名镇名村和古村落的道路、水、电、公厕等基础配套设施,引导当地村民共同保护古村落原有的文化符号、文化印记,让古村落原有的历史品味、古村韵味始终长存。

多元投入

推进古村落“善治”

为破解“保护、修复传统古村落”资金来源问题,富川注重“向上+向下”齐发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富川用好用足专项补助机制,将古戏台、古宗祠、古门楼、状元楼等古代文物向上申报,纳入传统古村落扶持资金名录,每年争取国家、自治区级相关部门专项补助资金支持1亿元左右。规范住建、文旅等部门对各级补助资金、投入资金进行科学整合,统筹县级力量资源推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

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民间资本捐资捐物、参与建设等方式,共同参与全县古村落保护和修复工作。例如,富川莲山镇的“中国传统村落”大莲塘村,在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全村5幢古民居都进行了主体加固、防漏、排水等修缮处理,清理还原石板路面约3公里、拆除近年无序修建的拦河坝6个,古村落的原始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古村落历史面貌得到有效保护。

多业融合

促进古村落“活化”

富川结合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打造国际慢城,推动古村落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古村落传统文化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保护与修复、保护与利用中建立完善瑶族文化传承机制。富川将秦汉时期潇贺古道和西岭山脉为主线的28个古村落连点成线,实现整体打包、资源整合,编制形成具有历史记忆的“古韵富川美丽乡愁”古村落民俗文化全域旅游规划。同时,打造“农业+”“文化+”“康养+”“工业+”等多业融合旅游发展模式,重点推出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游、历史文化观光游、户外休闲互动游、长寿养生健康游、民俗风情体验游、工业观光度假游等六大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美生态、瑶风情、古文化”三大版块的地域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了融居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特色购物旅游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旅游模式,推动古村落资源的守旧保护和时代激活。

2021年9月29日,总投资62.6亿元的秀水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示范带项目在“政府+农民+集体+企业”四方赋能、共同受益的基础上,探索三大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即专业集团带动模式、协作共建模式、村集体带动模式,打造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集成改革的“富川样板”。

2021-11-22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通过创新多方参与保护机制、多元投入建设机制、多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古村落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4887.htm 1 守护古韵富川 留住美丽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