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视角

养老储备意识提升 投资规划须趁早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鼓励养老长期投资势在必行,而这与个人对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和规划密不可分,引导投资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金融产品变得更加重要

□ 张 莫

富达国际和蚂蚁财富平台近日发布2021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养老储备日渐受到18岁~34岁年轻一代的重视,但其投资养老的观念仍待加强。

公众养老储备意识淡漠

在过去4年中,就养老这一话题,富达国际和蚂蚁财富平台合作,共收集了超过15万份的调查问卷。“今年的调查释放出很多积极信号。调查显示,受访者每月养老储蓄占收入的比例有了明显提升,且达到了4年的新高。”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显示,年轻一代每月的储蓄比例从2020年的20%跃升至今年的25%,每月储蓄金额达到平均1624元。

《报告》还显示,储蓄率的提升受到多因素影响。一方面,去年以来,疫情余波未平,76%的年轻一代表示计划增加应急储备。同时,另一方面,相对于35岁以上人群,年轻一代的养老储备目标更高,他们预计安享退休需要储备接近155万元,明显高于35岁以上人群的目标139万元。

李少杰表示,虽然年轻一代在增加储蓄的道路上有所进展,但仍然缺乏合理而充分的投资。调查显示,接近1/4的年轻一代仍将现金存款视作养老储备的主要形式,23%的年轻受访者表示自己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导致较少参与投资。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此前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显示,68.83%的调查对象期待的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期限在3年以内,其中25.9%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够灵活存取,不设定投资期限。这表明,我国居民对于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仍集中在中短期投资产品上,对长期投资产品的认同度仍然偏低,这与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财富储备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亟须完善养老金融产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鼓励养老长期投资势在必行,而这与个人对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和规划密不可分,投资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金融产品。

在我国,养老金融行业基本围绕着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展开。“三支柱”模式是我国应对老龄化所构建的养老保障体系。在“三支柱”中,第一支柱为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建立和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则是个人商业养老金。普益标准研究员李启明表示,养老金融产品是我国养老第三支柱的主要构成。

在监管引导下,商业银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也正在积极转型中。“银行理财可发挥其在固收类资产投资上的独特优势,发行投资期限长、追求稳健收益的产品。”李启明说。

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因能够满足个人长期投资、稳健增值、个性化等而越发受到投资者关注。根据日前发布的《长三角养老金融绿色发展报告》,自2018年8月首单发行成功以来,截至目前,市场上已成立的养老目标基金共126只,规模合计815.1亿元,平均仅6.47亿元/只,总体规模较一年前已有112%的增长。

李启明说,相比普通基金而言,养老目标基金投资期限要更长,最短持有期限一般不低于1年。相比存款、理财、保险等产品,养老目标基金通过加大投资在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在拉长周期中具备明显的收益率优势。“养老目标基金的概念易于被投资者理解,即以投资者退休日期为目标,根据不同生命阶段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资产配置。养老目标基金目标日期策略动态地帮助投资人调整了资产比例,避免了投资人自己进行资产配置调整可能产生的风险,节省了投资人时间。”李少杰表示。

第三支柱发展待加强

《长三角养老金融绿色发展报告》指出,第三支柱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三支柱”体系中最被寄予厚望的一个。不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第三支柱发展有待加强。

为了助推第三支柱发展,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推进各种试点。自9月15日起,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市和成都市,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和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市,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青岛市分别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

银保监会首席检察官、新闻发言人王朝弟表示,银保监会正在研究推动养老储蓄业务试点。我国是一个储蓄大国,如何通过开办专门的养老储蓄业务,丰富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银保监会正在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细化方案,通过这项改革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2021-11-10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鼓励养老长期投资势在必行,而这与个人对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和规划密不可分,引导投资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金融产品变得更加重要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4528.htm 1 养老储备意识提升 投资规划须趁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