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野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钟国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部分农村的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影响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此国家也出台了各类政策,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人口外流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环境的有效治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有必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完善城乡一体化环境治理机制。乡村振兴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良性互动。首先,要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的科学性。村庄规划工作是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乡村规划既要符合人们对当前生活改善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通过乡村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实现交通便利、环境干净卫生、垃圾回收及时,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基础性问题。其次,完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目前,城乡一体化环境机制的构建问题主要在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治理机制,就要补齐乡村在生态环境管理上人力和财力的不足,加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第三,建立健全垃圾清运机制。按照“集中分类,集中处理”的方式进行日常生活垃圾的清运和分类处理。建设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管网系统,有条件的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向农村延伸。

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首先,拔除污染源根基,打造生态宜居之村。在乡村振兴中,大规模养殖逐渐兴起,养殖成了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同时,养殖场也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为解决污染问题,应当拆除违法的、不合规的养殖场。对于规划不合理的养殖场,积极的迁移,防止对河流和饮用水源的污染。要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通过政府补贴,推动养殖场的转型,走现代化的生态养殖之路。通过对乡村污染源的控制,从源头上解决污染。其次,建立健全卫生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环境治理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应当通过构建卫生考核评价体系,让农民积极地参与乡村环境治理,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农民的卫生意识。第三,加快农村法治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政府依法办事的意识,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首先,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鉴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产品属性,无论是环保设施建设,还是污染治理,都离不开政府的专项资金、人力及物力投入。其次,引导企业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是解决当前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充分引导企业资金投入,改善当前资金匮乏的困境。出台各类政策,通过特许经营、奖励、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各类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选用企业与政府合作的PPP模式,政府和企业各自出资一定的比例,共同参与,从而缓解环境治理项目的资金困境。第三,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治理。社会组织对于环境治理有重要的补充作用。相对个人而言,环保组织在专业性、组织性和独立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相对于政府来说,他们都来自于民间,由民间人士组成,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他们能够在普及环境知识、规范环境行为、推动环境监督、援助环境维权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提高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首先,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农民作为乡村的居住者,他们既是美好环境的受益者,也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主要力量。应当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综合运用各类宣传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与教育功能,深化生态文明宣传,让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感深入村民的内心,培养民众的守法意识。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各类艺术形式在农民中推广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其次,构建全民参与的治理机制。农村环境治理跟农民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缺少他们的参与,政府即便制定了治理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农村环境治理需要构建全面参与的治理机制,广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政府要积极优化村民自治制度,建立符合本地情况的全面参与机制,助力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第三,充分发挥本地乡村精英的作用,利用精英地位扩大影响力,榜样示范,推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2021-10-18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3785.htm 1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