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茂盛
这个暑期,家住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和各个村(社区)的孩子们,一方面享受着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带来的不补课、不开班的快乐轻松,另一方面又可以快快乐乐地走进政府为他们开办的各种兴趣班——爱运动的孩子可以畅快淋漓地打篮球、打羽毛球、打跆拳道;爱艺术的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学美术、练书法、下象棋;如果什么也不想学,还可以走进凤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畅游主题展览,在图书的海洋里静静享受快乐的时光。
这些系列活动,共同组成了凤岗镇的暑期公益夏令营活动。作为东莞市“民生大莞家”之“民生微实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活动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以往,孩子放暑假,家长最担心;现在,政府出钱办公益,家长无后顾之忧。暑期托幼补习这样的事看似小事,却是民生的“小、急、难”问题。
今年以来,凤岗镇聚焦民生领域的“小、急、难”,共收集“民生微心愿”项目361个,投入帮扶资金近50万元;收集各村(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共29项,投入资金共665.97万元,预计今年内可全部竣工。接下来,凤岗镇将继续加大“民生大莞家”品牌宣传力度,全力推进“民生大莞家”服务项目,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民生大莞家”
微实事暖民心
干好基层工作,责任心是最重要的一环。凤岗镇和各村(社区)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民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竹尾田村位于凤岗镇最北端,辖区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而今年4月份开通的深圳外环高速公路东莞段、竹尾田收费站和匝道一下子就占去全村400多亩土地。狭小的空间,密集的街道,老百姓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处合适的健身休闲地方。了解这一情况后,竹尾田村党支部和村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定利用竹尾田收费站附近的148亩闲地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
7月底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一些基础设施刚刚完工。放眼望去,花海连绵,蔬果飘香,成片的向日葵含苞欲放,高高的玉米穗随风摇曳,木质栈道绿海穿梭,田间小道曲折回环。正在园中带孩子玩耍的村民说,这片绿地既是农田,也是公园,既满足了村民休闲游玩的需求,又打造成了一个网红景点。
今年以来,凤岗镇围绕“民生大莞家”,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民生微实事”诉求,形成了一本为民服务的台账——现有“民生微实事”项目共29个,投入资金达665.97万元。
目前,已有22个“民生微实事”项目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一批政策尚未覆盖、群众反映强烈、具有广泛性影响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如天堂围村新围旧村落巷道升级改造、竹塘浸校塘村公园改造、狮石厦公厕改造、镇中心市场排水改造、村篮球场升级改造等民心工程,让群众出行更方便、环境更舒适、生活质量更好,获得当地群众连连点赞。
凤岗镇将“民生大莞家”品牌工作纳入“十大民生实事”,有效补齐了现有民生保障政策短板。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民生大莞家”微心愿帮扶机制。截至目前,共办结361位群众诉求,帮扶资金近50万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自“民生大莞家”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凤岗镇力图通过最短的途径、最快的速度,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实现“家门口的烦恼在家门口解决”,让困难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基层工作的力度和温度。
接下来,凤岗镇党委、政府将继续从人民群众最切实的利益出发,继续深入推进“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积极链接社会力量,及时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质促进民生工作落到实处。
客侨传薪火
文化起宏图
8月8日,伴随着翻飞跳跃的麒麟、欢快悠扬的客家山歌、韵味悠长的粤曲,凤岗镇第三届“寻找小小传承人”公益夏令营结营仪式在该镇体育广场举行,120名小小传承人用凤岗特有的客家山歌、麒麟舞和粤曲,向大家展现了凤岗独具岭南风韵的传统文化魅力。
为传承发展凤岗优秀传统文化,从2019年开始,凤岗镇宣教文旅办等单位就开始策划举办“寻找小小传承人”公益夏令营。今年的第三届公益夏令营,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共设置客家山歌、麒麟舞、粤曲三大项目。同时,在活动形式上进一步创新,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文化服务送到基层、送到群众身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欢迎,最终共有120名学员获得培训机会。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学员们深入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结营仪式上轮番登场,充分展示了学习成果,构筑了传统文化血脉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动画面,为凤岗客侨文化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接下来,凤岗将为小小传承人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和更高层次的培训,让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凤岗镇是全国有名的客家山歌之乡、象棋之乡和婚庆名镇,当地居民以客家人为主,并有3万多名华侨散居在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凤岗碉楼、客家排屋、客家山歌、客家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客家风俗。在快速工业化的今天,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好历经百年炉火淬炼的传统文化根脉,考验的不仅是执政者的眼光,还需要超强的执行能力。近年来,凤岗镇聚焦客侨文化、象棋、婚庆三大文化品牌,积极举办客侨文化节、“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等各式各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致力打造大众参与、全民共享、全城聚焦的精神文化盛宴,为凤岗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凤岗镇注重推进客侨文化走进社区、学校、企业,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其中,在校园传播方面,凤岗镇每年推出的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创作了《有志唔怕叠叠山》《爷娘养育恩难忘》等一批经典歌曲,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通过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接纳客家山歌,使传统文化根植新一代,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内涵。
凤岗镇诗风浓厚,早在210年前,凤岗周边36个村共同组建了兴贤文社,就有在农历五月初十对诗考试、选拔人才的习俗。近年来,为复兴兴贤文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凤岗镇成立了诗歌创作基地。今年“七一”前夕,凤岗“兴贤诗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会,来自凤岗的多位诗歌、朗诵爱好者以及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通过现场诵读或云端诵读“云祝福”的形式,用发自内心的深情讴歌祖国、颂扬党恩。诗会上涌现出了《七月的赞歌》《忘不了》《黄旗山上红灯笼》《走向新的胜利》《丹凤展翅向朝阳》等20多首佳作,文字主题鲜明、积极向上,朗诵声情并茂、激情满怀。这些诗作,大部分由在凤岗镇工作和生活的诗歌爱好者原创,除了重点突出爱国爱党这一主题外,还融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齐心抗疫等内容,充分展现了对党和国家的炽热情怀,以及在党带领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坚定信心。
近年来,凤岗镇以建设客侨文化名镇为统领,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服务、文艺精品创作、文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工作,不断增强客侨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凤岗文明新形象。去年底,随着凤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东莞市文化馆凤岗分馆、东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凤岗中心“两中心一馆”的正式揭牌启用,凤岗镇的公共文化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凤岗镇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镇领导多次强调,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要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工作,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据统计,凤岗镇目前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不可移动文物8处、镇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多处。其中,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回龙庵经过修缮后再次“旧貌换新颜”。通过对文物活化利用,形成了文物保护和乡村振兴共赢的良好局面。
文物“活化”是传承和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举措,凤岗镇计划以高标准进行设计规划,通过休闲旅游、民宿和展览馆等形式,促进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实现乡村旅游与文物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共赢。
集体经济多元发展
城市更新出新出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凤岗镇有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1个村级经济组织及51个组级经济组织。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凤岗镇始终强调以强化资产管理为抓手,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引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集体资产“节节高”,为实现全民共富、全面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原有“三资”管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关于加强镇村联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实施,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有“东莞第一村”之称的雁田村,起步阶段与东莞其他农村一样,走的都是“卖土地—建厂房—收租金和外汇留成”这样的“三部曲”,早在1992年就进入亿元村行列。富裕之后,雁田人始终坚持以产业为龙头,坚持工业立村,注重以创新理念引导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着力推动智慧化发展,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产业布局。高水平提升工业园区要素配置效率,逐步形成资源集中、用地集约、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园区发展新格局。推行多元化发展,盘活集体资金,拓展资本运营方式,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创收逾2亿元。充分发挥深莞深度融合发展区位优势,先后引进天安数码城、京东智谷等重大项目落户,两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预计创造约580亿元产值、45亿元税收,并将吸引大批优质企业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入驻,为凤岗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一直是凤岗镇各村组的制胜法宝。近年来,各村组充分挖掘邻近深圳的区位优势,强化镇村统筹发展,统筹村组土地资源和招商引资,改变过去村组低价出租土地使用权、分散使用土地等状况。目前,凤岗镇通过“腾笼换鸟”“扩笼壮鸟”“三旧改造”等方式统筹整合土地资源,盘活土地达300多万平方米,成功引进了多个市级重大项目。
今年,凤岗镇提出要健全制度,强化监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加快村组集体厂房改造提升,鼓励村组将旧厂房提质翻新,引进一批优质项目,着力壮大集约优质新型的物业型经济;积极利用1.2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贴,协助官井头、油甘埔、天堂围3个村开展特色精品村项目建设,引入商业旅游开发团队,充分发挥黄洞南门山、油甘埔江屋等资源,提升整体旅游资源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建设,推广农业新装备、新科技,全力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
随着全镇土地开发速度的加快,很多村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趋向饱和,剩余土地大多为绿地等非建设用地,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凤岗镇双管齐下,一是下大力气提升城市品质,以宜居宜业、幸福村居建设为抓手,落实村居环境综合整治;二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破解的是城市“成长中的烦恼”,帮助城市实现“新陈代谢”。上半年,凤岗镇积极推进国土空间拓展和优化,对标东南部临深片区整体城市形象,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在加强土地统筹整备盘活方面,通过落实土地储备年度实施计划和三年滚动计划,已完成三联村乌石坑地块8.24亩土地、雁田河东片区产业地块686.7亩土地的挂牌出让,正在推进官井头南片区教育用地、塘沥凤凰围居住地块、老虎山东片区居住地块共212.7亩土地的挂牌出让。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凤岗镇与东莞许多乡镇一样,出现了很多老旧破败的工厂。在全市掀起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浪潮中,凤岗“旧改”起步较早,正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契机,开启一场全方位城市格局再塑。
上半年,全镇在推进“工改工”项目实施方面,已完成“工改工”三年滚动实施计划编制,正在推进项目11宗,涉及用地面积826亩,其中动工建设项目5宗,涉及用地面积507亩。通过建立“工改工”项目协调工作机制,积极破解“工改工”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协调、及时解决。
以竹塘村下围工业区为例。这是一家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村级工业园,主要从事低端组装加工产业,效益低、污染重。工业园中既有村小组的厂房,也有企业自建厂房,还存在“二手房东”分租情况,管理较为混乱。从2016年开始,项目改造经历了村企合作、工改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工改新型产业M0三个阶段。最终,经过多番摸索,在东莞市政府引导下,下围工业区项目最终找准了方向,改造类型确定为“工改M0”,并实行单一主体挂牌招商。
竹塘村下围工业区招商项目成交,打响了东莞市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的第一炮。在工业园区改造大幕拉开后,凤岗镇正式开启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的崭新革命,小散乱的村办工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全新的产城融合、百业兴旺的新社区新业态,一幅崭新的现代化制造业版图正浮出水面。
随着“工改工”的顺利展开,“工改商”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上半年,全镇在推进商住类项目实施方面,已完成油甘埔南岸村居住类更新单元及油甘埔村水背环工业区居住类更新单元前期服务商招引工作,重新修订《凤岗镇集体经济组织公开选取前期服务商操作指引(试行)》,完成官井头村东片区地块9居住类更新单元及黄洞村部分地块单一主体挂牌招商工作,加快推进五联秀木桥居住项目、凤岗官井头振扬项目和凤岗镇经济发展总公司致发厂地块等相关项目申报实施,有效完善周边教育、文化、交通等配套设施。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凤岗镇将牢牢把握“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以项目为抓手,全方位拓展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为加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深度融合发展作出更大努力。
(本文配图由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