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乡村振兴路上 他们正青春

河北灵寿县4800名青年人才活跃在乡村一线

□ 兰 云 田世钟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青年人才如何引得来、留得住?怎样带着乡亲们一起干、共同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7年以来,河北省灵寿县深挖青年人才的潜在价值,创设乡镇农村青年人才服务中心,探索递进式“选育管用”人才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积极投身实践,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增收,走出了一条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目前,全县15个乡镇入库青年人才4879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025人、占比21%,35岁以下2885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青年人才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们在乡村一线释放着巨大能量。

热爱与坚守

回乡发展创建产业

8月中旬,冀南大地烈日炎炎。一进入灵寿县北洼乡,就看到道路两旁连片的石材厂机器轰鸣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一块“农村青年人才创业基地”牌匾下,一个小伙子正在用手机给刚到货的石料拍照,还不时在本子上记上几笔。他就是嘉美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晓鹏。

2008年,吕晓鹏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创业。2013年,得知家乡灵寿县出台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这位大学生便作出了回乡创业的决定。回村后,经过多方考察,吕晓鹏结合当地石材资源优势,建起了石材加工厂。企业建立初期,主要是销售初级石材原料、异型加工、低附加值的荒料切割等。

哪成想,起步并不顺利。当时,家乡的石材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加工技术落后、产品低端单一、销售面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收益跌至低谷。

直至2017年,灵寿县成立“乡镇农村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建立45周岁以下“农村青年人才库”,使想创业的年轻人有了支撑平台、有了方向。为了打开这些年轻创业者的思路,人才服务中心多方联动,组织像吕晓鹏一样想创业的年轻人到各地知名企业去学习、取经,并开展种植、养殖、电商等各类培训,还帮他们联系金融机构办理贴息贷款。

经过多地参观、学习交流,吕晓鹏对家乡的石材业信心十足,也有了自己的规划——必须打造精品进入高端市场。于是,他开始多方取经,从原材料、工艺等,针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经销商、每一个客户的需求,进行跟进调整。

有了人才服务中心的全力帮扶,加上自己的执着,吕晓鹏的企业形成了从矿山荒料到成品纵向一体化生产链,一跃成为冀中南地区最大的石材生产加工企业,原材料直接从意大利、西班牙、伊朗、土耳其等海外进口。企业成功转型升级,新上设备实现低耗能、高效率、零污染。这两年,县里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公司的形势越来越好,2020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

带动周边企业走向高端,带着群众增加收入,才有真正价值。吕晓鹏创办企业之初就聘用了村里1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来打工,使他们既能顾家又有了稳定收入。目前企业的长期用工人数在45人,年增收50多万元。

随着乡镇农村青年人才服务中心的发展,大批青年人才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在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拳脚。

提质与增效

龙头企业激发活力

在南寨乡马家庄村口无公害生态农庄里,马正剑正在大棚采摘有机蔬菜,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他创建的鼎恒种植有限公司是(以下简称鼎恒公司)集农产品产销、无公害生态农庄开发、农业采摘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科技企业,也是县里的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绿色产业协会示范基地、灵寿县农村青年人才五星级创业示范基地。

2015年,在外做工程装修的马正剑回了村,拿着挣来的50余万元在村里流转了40亩地,搞起了葡萄、西瓜、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种植。2018年,在县政府科技创新补助资金和扶贫办100万元扶贫入股的支持下,马正剑从传统种植向大棚种植和精品农业转变,建起了200亩的现代化有机蔬菜大棚,并注册了“庄里人家鼎恒农业”商标。

经过改良土壤、试种、调整等科学培育,公司有了效益,种植的西红柿、豆角,玲珑西瓜等,单产比一般蔬菜瓜果低三成,产值却高出五倍以上,亩均产值1.5万元,公司也成为灵寿县首家“有机蔬菜、瓜果产品认证企业”。

与一些农业公司不同,鼎恒公司不仅种植精品果蔬,还有自己的销售门店。新鲜的蔬菜、瓜果采摘后,工人们将其送到低温冷藏室,自动分拣包装,再冷链配送。

灵寿县是国家发改委长期定点帮扶县,为促销路,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方案,抓好机关消费扶贫,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马家庄的西瓜、甜瓜和蔬菜,都是特别受国家发改委职工欢迎的产品。此外,鼎恒公司还发展成了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大中城市,以及家乐福、永辉、北国等大型超市的高品质蔬菜、瓜果直供商。产业链带来了高效益,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达300余万元。

如今,17个日光棚、6个温室成了马家庄的特色农业园,并为许多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光本村就有100多人,还辐射到其他10余个贫困村。有村民介绍,以前是自己种地,现在将土地流转出来,光租金每亩地就有1000多元,再加上到鼎恒打工,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收入比以前增加好几倍。在马正剑的带动下,周边200多户农户与公司签了订单种植精品蔬菜,实现了共同发展、共同增收。

从当初的粗放式种植向精品转型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疫情期间,鼎恒公司被定为石家庄市蔬菜重点保供企业。今年下半年,公司将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冷链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市场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建成以品牌化有机农产品销售为核心的新型龙头企业。

马正剑的弟弟马晓跃,在外打拼了几年后也回了村,开设了电商平台,他要帮着马家庄村和灵寿把农副产品推广出去,卖个好价钱。目前,马晓跃也被县里纳入“青年人才库”。

平台搭建、环境优化、金融扶持等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着更多的乡土人才返乡创业。乡村振兴千针万线,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引进扶持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够带动一批农村青年人才转型扎根,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县里组织的青年人才培训达1.2万余人次,发放创业贴息贷款780万元。在县委组织部跟踪指导下,先后从入库农村青年人才中评选省、市、县级农村青年优秀人才37名,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1200余名,吸纳3000多个体农户入股发展特色产业,带领2000多户贫困户脱贫出列。

鼓励与支持

因地制宜灵活引才

“技术学习不能停步,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解决更多养殖难题。”返乡创业可没那么容易,一大早,家住灵寿县狗台乡南城东村的张辰生就走进鹅棚,添料加水、打扫圈舍,但他更多的时间还是奔波在外找市场找销路。

1983年出生的张辰生大学毕业后,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工作,先后做过会计、会计主管、项目副经理。日子虽然过得安逸,心却不安定,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

回村后做什么?怎么才能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张辰生在村里创办了河北灵诚养殖公司,他要养鹅。“从坐办公室到跑鹅棚、田坎”的张辰生说,创业之初,有的村民对他这个“80后”表示怀疑,认为“他在城市多年,连农活都不会干,还能干成啥事来?”

2018年,张辰生加入狗台乡“农村青年人才中心”,县里按照“一人一档”方案,专门为他制定个性化成才计划,实施项目化、精细化培养。其间,他参加种植、养殖、农村电商等各项培训30余场次,参观乡村星级创业示范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50多家,不仅养殖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对国家相关政策也学习了不少。

在县农业部门、扶贫部门和镇政府、村委的支持下,投资800余万元建起鹅养殖场,每年鹅存栏量在2万只以上,出栏达到20多万只。此外,还发展了90亩中华寿桃种植基地,种了300余亩的粮食作物。由于当地的特殊土地和气候,再加上科学管理,寿桃的重量平均每个在1.2斤,亩产3000斤以上。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带领村里200余户建档立卡户加入养殖场, 目前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有效带动了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同时,基地形成了“林下散养牧鹅,鹅吃树叶杂草,鹅粪发酵肥田,生态环保,循环发展”的特色化循环养殖产业链,实现零排放和健康的优质食材保障。

灵寿县通过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在众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带动下,在抱团发展的浓厚氛围,逐渐建立起“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不断增强。

几年来,各乡镇的农村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在县委组织部严格把关“选才”下,“人才库”充满生机活力。据统计,经培养,累计发展党员589名,特别是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有112名农村青年人才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兼村委会主任,900余名农村青年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年龄结构、政治素质、领富带富能力明显提升,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2021-09-27 河北灵寿县4800名青年人才活跃在乡村一线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3309.htm 1 乡村振兴路上 他们正青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