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泽勇
千古一壤,天府四川。四川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自古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随着脱贫攻坚胜利完成、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在巴山蜀水间,新时代四川“三农”正盎然勃发。特别是近年来,四川坚持将标准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抓手,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样板”的标准化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标准实施手段和做法,截至2020年,累计建设(含在建)10批共28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从川西高原到嘉陵江畔,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嘉陵江畔桑茶兴
盛夏时节,泡上一杯清新的桑茶,再来一碟桑叶制作的糕点,在郁郁陌上,看万亩桑树和着嘉陵江奔腾的“舞曲”迎风起舞;或在泱泱桑海间,听片片叶子“讲述”沧海桑田时代变迁的光阴故事……这样的自然之美,在有着“中国桑茶之乡”之称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桑茶种植基地您可以“触摸”。
桑树,有着“东方神树”的美誉,从《诗经》到丝绸之路,农桑立国孕育了华夏文明、繁荣了时代经济,不断书写出历久弥新的精彩华章。嘉陵区就是这“华章”中一颗最亮的星。
嘉陵区,位于嘉陵江中游,是全国唯一以江命名的区县。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着栽桑养蚕的历史,嘉陵也因此而兴,成就了今天嘉陵区“中国绸都”核心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
嘉陵区有这么多的响亮称号,为什么还如此重视全国首个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项目的称号,全力开展创建工作?嘉陵区副区长张晓天解释称,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嘉陵桑产业标准化建设,就是要打造嘉陵中国桑茶第一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嘉陵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桑茶为切入点,以四川尚好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为示范载体,开启“建好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体系,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模式,致力桑树种植与茶叶研发融合铸品牌、蚕桑文化与休闲旅游融合兴产业、园区建设与乡村产业融合增活力、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融合促增收,按照“高、精、准、特”的思路,构建了涵盖桑茶选种、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收购、加工、贮存、销售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大力推动桑产业多元发展。
随着农业标准化不断创新实施,不仅破除了昔日“男栽桑,女养蚕,三十来天就见钱”“吃饭要种田,用钱靠养蚕”的单一利用模式,还构建了“基地+合作社+农户”多赢局面,形成“栽桑养蚕、栽桑养人”的双向发展新格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家住双桂镇的村民宗宏就是桑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受益者。昔日曾为贫困户的他为了生活只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就1万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辛苦。自从桑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入驻后,宗宏返乡种桑,经过桑茶生产技能培训和农业标准化意识宣贯,逐步成为掌握产业技能和农业标准化理论知识体系的新型职业农民,如今年纯收入就达3万多元,不仅让一家人过上了好生活,而且还能照顾好家庭。
像宗宏这样的新型种桑农民只是当地通过标准化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正如四川尚好茶桑基地负责人刘辉所说,大力实施标准化,不仅能富一方百姓,还能做成多元化大产业。
据介绍,该基地通过标准化建设,已发展优质茶桑1万多亩,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农事活动、文化展示、桑茶采摘等于一体的特色茶桑基地,并通过流转土地、入园务工、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当地300多户村民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通过标准化建设,还带动了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与意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四川尚好茶业获得11项国家专利,春桑茶、霜桑茶、桑茶粉等系列产品已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证书,并通过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为嘉陵桑茶产业发展起到有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生产的春桑茶曾被作为国礼赠送古巴等国家领导人。
据了解,嘉陵区目前规模种植桑园达6.5万余亩,包括蚕桑3万亩、茶桑2.5万亩、果桑1万亩。桑产业已成为嘉陵区“农民致富离不得、财政增收少不得、企业增效垮不得”的支柱产业。
“桑茶产业是一个健康产业、朝阳产业、生态产业、长效产业。”嘉陵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毅说,随着2020年4月全国首个国家级桑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落户嘉陵区,势必为嘉陵区桑茶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嘉陵区正以创建国家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为着力点,以“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为建设思路,明确到2022年,示范推广桑茶4.5万亩,带动1.2万户群众栽桑采茶,稳增收、促振兴。
同时,搭建起覆盖桑茶生产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项目标准40项,其中提升转化形成6项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建成8个桑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健全桑茶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成桑茶质量监管平台;培育“嘉陵桑茶”公共品牌,引领全国桑茶产业标准化发展,为全国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嘉陵样板”。
嘉山嘉水出嘉桑,一片养蚕,一片养人。从嘉陵江边到群山之间,因这片“叶子”走上富裕之路的故事正在书写着新的篇章。
温江田园花香浓
有人说,在成都市温江区生活,幸福像花儿一样。因为这里是全国四大花卉苗木主产区之一,有着“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国最具诗意百佳县市”的美誉。
漫步在温江这座远可揽雪山风情、近可在花间起舞的公园城市,幸福生活中始终有一种“香”与之相伴,那就是来自温江田园中的花木之香。
温江古称“柳城”,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天府”,是成都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花木种植史。从古蜀鱼凫王国封树定疆到如今的“美丽产业”,从香满温江到香飘海外,温江的花木也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的一部分。
“温江花木之所以这样‘香’,标准化不断创新升级是支撑。”温江区相关负责人说,温江在强化国内市场的同时,着眼国际市场,用标准化促升级,编制了183项花木标准,实现了工人技能化、服务专业化、龙头引领规模化、专业组织联动化,把粗放型产业做成精致的“美丽产业”和农民的致富产业。
其中,有着“盆景小镇”之称的温江万春镇先锋村就是实施花木标准化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村不断进行标准化种植、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展示、景观化布局,建起了800余亩川派盆景产业示范园,形成了集景观展示、休闲观光、盆景销售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休闲新场景。2020年,该村人均收入达3.2万元。
先锋村盆景合作社社长郭良好说,通过标准化实施,进一步筑牢川派盆景品牌,提升了温江花木的品牌价值,同时强化了市场竞争力,还带动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有品牌就有市场。”温江李义村花木标准化示范户付成英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只知道埋头苦干,没有实施标准化,产量有了,却没有市场竞争力,收入提不上去。如今,通过标准化种植,不仅工作轻松,而且收入不断增加。”如今,付成英通过花木种植每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目前,温江花木产品销售已覆盖整个西部地区和环渤海圈、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并搭乘蓉欧快铁远销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花木产业经营主体年均销售和工程总额达5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温江“农创、农旅、农养”的“新三农”不断融合,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农旅综合收入13亿元。
“抓好标准化就是抓好产业发展。”温江区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会长高洪根说,通过标准化建设,不仅有效发挥了温江花木企业的各自优势,又把企业凝聚起来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让温江花木香浓四溢、扮靓世界。
一直以来,温江区都把标准化工作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工作之一,2020年成为全国10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之一。温江区明确提出,到2022年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园艺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打造温江花木品牌,提升园艺产业质量,进一步扩大园艺产品出口规模,提高农民收入。
当前,温江正着力“西控和中优”定位,立足“南城北林”空间格局、“养生养老”产业定位、“前店后厂”园艺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内强品质、外塑品牌”的要求,以“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三轮驱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塑造温江园艺品牌的整体形象,为全国园艺产业发展树立温江模板,促进温江乡村振兴,助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九寨高原樱桃甜
“老赵家的樱桃甜度高,又大又红,饱满多汁,品相非常好。”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九寨沟县首届甜樱桃品鉴会上,与会评判员对来自该县标准化种植户赵冬建家的参展甜樱桃给出一致评价。
“赵冬建种植的甜樱桃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好评,标准化建设是关键。”九寨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从2018年被国家标准委批准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以来,九寨沟县通过积极建立标准体系、进行宣贯培训、培育示范基地等措施,着力特色发展、基地带动、名牌打造,全面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
其中,黑河镇七里村“甜樱桃标准化栽培示范园”就是九寨沟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之一。在试点工作中,该示范园以标准化为抓手,针对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的整形修剪、土壤肥力等栽培管理技术问题,全面开展标准化生产试验。
作为示范户的赵冬建,从2019年参加标准化栽培以来,就相信“标准化”能给自家甜樱桃种植带来好处,能让甜樱桃更甜。
事实正是如此。今年,赵冬建家的甜樱桃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看着自家树上的甜樱桃变成一把把的钞票,赵冬建喜不自禁:“通过标准化种植,今年的甜樱桃不仅产量上增加了很多,收入也增加很多。”
据了解,赵冬建共有示范田面积2.2亩,标准化提升前(2019年)亩产量800公斤,亩产值0.96万元,年产值2.01万元;标准化提升后(2021年)亩产量达1000公斤,亩产值2.0万元,年产值4.40万元。
“实施标准化就是要打破过去‘叫好不叫座’‘丰产不丰收’‘争多不争优’的农业种植方式。”九寨沟县标准化与有机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在新建果园和老园改造中都要融入标准化思维和理念,用标准化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甜樱桃品质,才能打响九寨沟甜樱桃这一品牌。
九寨沟县着力“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工作,运用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规范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该县精心组织“农业标准课堂”,邀请甜樱桃栽培管理专家对当地种植户进行培训,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为全面提高九寨沟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帮助农户增产增效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一系列标准化培训,不仅让种植户学到技术,而且明白了标准化种植的重要性。正如赵冬建所说,在还没有实施标准化种植以前,果子大小不一、品相各异、甜度不一,卖不上价格,如今通过标准化种植管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以示范带普遍,大力推行甜樱桃标准化种植,打造甜樱桃种植行业标杆,示范引领,展示标准化种植的好处,在种植户之间形成共同维护好九寨沟甜樱桃品牌,构建诚信种植、诚信销售的理念。如今,全县甜樱桃标准化种植技术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脆李、酿酒葡萄、藏香猪等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也在逐步提高。
九寨沟县,这颗川西高原上的明珠,正以标准化手段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以看得见的方式向农户展示标准化种植所带来的额外效益;以建基地为出发点,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不断提升农户参与积极性和标准化意识,全面推动农业产业逐步迈向标准化正轨,助推九寨沟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开江稻田蟹虾肥
“开江的山,开江的水,开江的稻田蟹虾肥……”近年来,每到蟹虾上市季节,在开江县的稻田边,便形成一个“水产市场”,买卖声、吆喝声、捕捞声,和着稻香在山水间响起。
开江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素有“巴山小平原 川东小天府”之美誉。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功探索出“稻田+”立体种养、生态有机循环发展模式,不仅富了一方百姓,同时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目前,全县已建成“稻田+”现代农业园区特色水产养殖基地3万亩,辐射区11万亩,年产量实现600万公斤、产值达4亿元,带动4322户8764人脱贫奔康,“稻田+”试验示范区成功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先行试验典型案例,被评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正是得益于开江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项目建设。”开江县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介绍,开江县自2018年10月被国家标准委批准建设“第三批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以来,即坚持以标准化为抓手,以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特色小镇标准化示范基地,为开江县“稻田+”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基层治理规范化等注入新活力。
在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开江县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成功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联建、股份联动、村企联手、供给联盈”的“四联工作法”,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及村集体经济标准化管理,全县99%以上村成立了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县共完成农村产权交易项目44宗,流转金额3206.7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村民收入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开江县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标准化整治。按照产业化配套、系统化推进、规范化实施的要求,大力推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先后建成并投用甘棠、讲治、新宁等7个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全面投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二期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同时,在任市、靖安等7个乡镇的25个村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2020年共新建改造对外农村公厕16座,全面完成5421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整村推进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厕所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环境整治中,开江县还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范》《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和维护规范》等达州市地方标准,助力任市镇实现生态水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小镇管理逐渐规范化精细化、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目标,并探索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引领全县特色小镇建设。
如今,开江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取得良好成效,特色产业发展了,群众收入提高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