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更换“新引擎” 焕发“新容光”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三晋探索

□ 晏国政 孙亮全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保护水平……近段时间以来,地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不断推出改革发展新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近日发布,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了新蓝图。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征程,山西立足自身实际,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富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古老的黄土地,正上演着新故事。

向创新要动力

“煤省”更换“新引擎”

一片钢板能够薄到什么程度?中国宝武太钢集团用三年多的时间不断给出新的答案。

2018年,在经历了700多次失败、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后,太钢自主研发的0.02毫米“手撕钢”成功面世,有效破解了制约我国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高精尖领域长远发展的材料难题。去年8月,太钢再次突破极限,轧出了光如镜、质地硬、仅厚0.015毫米的“手撕钢”,成为目前全世界最薄的不锈钢,应用前景广阔。今年5月中旬,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又在全球首发了0.07毫米超平不锈钢精密带材。这种厚度超薄、强度超高、板型超平的“又薄又平”的材料,是手机关键结构件背光板用材,在5G时代将开辟新的应用“蓝海”。

太钢的不懈探索是山西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例证。

过去几年,山西加快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全面启动引进人才战略,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创新生态子系统。

从过度依赖要素驱动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山西创新“引擎”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动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增长3.5倍,一批创新项目建成达效,引领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成势,提前布局的未来产业孕育着换道领跑的新动能。

城乡协调共进

“里子”“面子”变样子

炎炎夏日,长城脚下的晋北古村落大同市天镇县李二口村,因其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和文化资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修葺一新的房屋、干净整洁的街巷、琳琅满目的土特产……过去长期从“土里刨食”的村民,靠着经营民宿、开饭店、售卖土特产等,吃上了“旅游饭”,在摆脱贫困之后,过上了更加舒适的生活。

地处中部地区的山西,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同时存在,特别是太行山和吕梁山部分地区贫困程度较深。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山西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尽锐出战,将人力、资金、资源、政策等各种要素投向最薄弱的58个贫困县。“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城乡面貌、产业就业支撑发生巨大变化,制约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正在加速补齐。”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张建成说。

乡村发生巨变,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作为山西城市发展的“龙头”,太原过去几年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不断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东西两山、汾河、晋阳湖等山水资源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的“面子”和“里子”均发生极大变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打造太原都市区核心引擎的同时,山西加快打造大同、长治、临汾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推进六个市域中心城市建设,构建“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市发展格局。

摘黑帽披绿装

三晋焕发“新容光”

“今年1月~7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9微克/立方米。特别是7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月度最好水平。”在山西省政府新闻办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大山说,今年以来,山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作为能源资源大省,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之痛在于生态环境。近年来,山西践行“两山理论”,瞄准突出生态短板,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让三晋大地“换了颜色”。

山西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持续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让吕梁山、太行山等黄土地披上绿装,汾河、桑干河、晋阳湖等重点河流湖泊重泛清波。

数据显示,仅“十三五”期间山西就营造林2300多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18%,历史上首次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20年,山西5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历史性地全部退出劣Ⅴ类,汾河流域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向南流”。

2021-08-19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三晋探索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2030.htm 1 更换“新引擎” 焕发“新容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