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野

清廉风吹出新气象 小馒头撬动大产业

——浙江省桐庐县城南街道仁智村华丽变身记

在仁智村委办公楼前,有一面“三周三晒”工作法的墙,这里晒着周计划、周例会和周考核。这面工作墙不仅晒出了“工作”,更晒出了“透明”、晒出了“任务”、晒出了“聚力”。与此同时,该村专门成立了“光明顶”调解矛盾纠纷服务站,创建“天井议事厅”和“乡贤议事厅”,通过文化礼堂阵地,播放廉政教育片、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把清廉文化普及到全村。

□ 王仪楚 刘庆华 何小华

浙江省桐庐县城南街道仁智村地处桐庐县城东部,距离县城行政中心4公里,坐落于富春江与大奇山之间,村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民吃苦耐劳、淳朴善良。

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现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馒头村”,成为集传统美食、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休闲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了华丽转身。

廉政教育树起正气

走进仁智村天井坞自然村,村口文化公园里“廉洁”二字映入眼帘,六个风叶交合在一起如同一个风扇,寓意常吹清廉正气风。

自从村里建造了这个文化公园,这里就成了村民们每天聚会的好去处。“看看现在,想想以前,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这个公园不仅使村里美化亮化了,而且还变成了教育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露天课堂。别小看这‘廉洁’二字,它能对村干部和党员起到警示作用。”村民朱林根说。

谁能想到,就在2019年,仁智村因村务混乱、环境脏乱等现象,戴上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成了城南街道的一个“落后村”。“要想改变仁智村‘软弱涣散’的面貌,就得紧抓村两委班子。”在城南街道负责人的指导下,仁智村率先试行了“三周三晒”工作法。

在仁智村委办公楼前,有一面“三周三晒”工作法的墙,这里晒着周计划、周例会和周考核。在仁智村党总支书记袁烈波看来,这面工作墙,不仅晒出了“工作”,更晒出了“透明”、晒出了“任务”、晒出了“聚力”。

与此同时,该村针对村庄整治和庭院美化工程,专门成立了“光明顶”调解矛盾纠纷服务站,创建“天井议事厅”和“乡贤议事厅”,通过文化礼堂阵地,播放廉政教育片、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把清廉文化普及到全村。如此一套“组合拳”,推动村级管理走上了“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子。

馒头产业风生水起

连日来,仁智馒头产业园生产热火朝天。“现在,我们每天可以生产2万个~3万个馒头,每天的销售量也在稳步提升。”说到仁智馒头产业园的生产情况,厂长王庙松非常自信。

鲍戴家馒头制作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据传,鲍戴家鲍氏先祖鲍贤生年轻时从原籍安徽歙县经兰溪辗转至鲍戴家居住。鲍贤生在老家是一位馒头制作高手,定居桐庐后,他仍以制作馒头为生计。经其后人的前承后传,鲍姓一族基本人人都会制作馒头。同时,与鲍家毗邻的戴家人经过鲍姓人的言传身教,也学着做起了这门生意。据统计,鲍戴家的面作坊鼎盛时有70余家,几乎垄断了桐庐县内的面作。

2018年9月,城南街道仁智村与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兴办馒头产业。为了让仁智酒酿馒头从山区走向全国,仁智村开始建造馒头产业园。自2020年9月开始,馒头产业园将全村17家馒头家庭作坊联合起来,并聘请酒酿馒头能工巧匠,形成了和面、发酵、制作、蒸熟、运输等一条龙服务。今年1月,仁智馒头产业园正式投入生产。

年过六旬的仁智村村民戴诗良、戴美英夫妻俩是馒头厂专门聘请的老师傅,他们已经做了40多年的馒头。和面、揉面、醒面……每天一大早,夫妻俩便开始忙碌起来,指导厂里的员工如何做出松软的馒头。

今年4月,首届仁智馒头文化节举办,仁智馒头吉祥物“呆馒”发布、仁智村馒头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授牌成功、与食品业界龙头企业达成合作签约、入驻网上农博“一村一品”栏目……关于“仁智馒头”未来发展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展望未来,仁智村的馒头产品将快速进入品牌增值化发展的轨道。

除了着力打造“仁智馒头”品牌外,仁智村还以大奇山健康绿道为大动脉,计划打造出一个集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于一体的“一强五美”全面示范村。同时,以国防教育为核心、以军旅文化为载体的全国首座集知识性、体验性、互动性为一体的准军事化文化教育风情园已在仁智村建设完成,将全面带动和提升仁智村及桐庐全县地方旅游和经济发展。

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仁智村历来文化气息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有流传千百年的父子山竹马、天井坞露台、石墙里锣鼓亭、鲍戴家龙灯,每逢过年过节,大家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远近闻名,至今仍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这几天,仁智村的天井坞文化礼堂里“锵锵锵锵”响个不停。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10多名村民身穿彩服、头戴凤冠、扬起马鞭、翩翩起舞。这是村民们在排练表演仁智村的一个传统非遗项目——仁智西坞里父子山竹马。

村民袁志富今年59岁,早年曾担任过西坞里村网格支部书记,是西坞里父子山竹马表演项目的组织者。一直以来,他都把这项传统项目记挂在心中,努力要把这个传统项目再“拾”回来。

“西坞里父子山竹马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对我们老一辈的人来说,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袁志富说,大约20多年前,西坞里父子山竹马曾一度失传,逢年过节时,村里死气沉沉。去年,袁志富主动找到村两委会,提出把西坞里父子山竹马传统项目恢复起来,受到村干部的大力支持。

“今年86岁的袁樟弟受邀担任父子山竹马表演的顾问。袁樟弟10多岁时,就被村里选中表演跳竹马,在那时看来,跳竹马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是一个家庭的荣耀。当时,无论是平时排练,还是元宵节等重要节庆时节正式演出,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赶来观看,沾沾福气。”排练之余,袁志富还不忘向年轻村民讲解父子山竹马的故事,为孩子们讲述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如何生存、如何在竹马舞的韵律中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坞里父子山竹马是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把祖辈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

“亚运会马术场馆‘踏马而来’,届时我们也将组织表演竹马,用最质朴的方式迎接2022杭州亚运会的到来。”袁志富表示,“跳竹马不仅是一项康体健身的活动,更是助推农村产业兴旺、乡村文明发展的文化力量,希望这项非遗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2021-08-04 ——浙江省桐庐县城南街道仁智村华丽变身记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1467.htm 1 清廉风吹出新气象 小馒头撬动大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