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几年间,西溪湿地二期、三期先后开门迎客,公园总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不仅四季各异的风景吸引着八方来客,花朝节、火柿节等特色主题活动更增添了游园乐趣。
河北省廊坊市,“抗击”灰霾逐渐起效,又开始对臭氧污染这一无法“看天辨污”的问题发起“冲锋”。
廊坊市针对臭氧污染问题,探索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当地把对臭氧生成潜力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力“贡献”大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作为主攻方向,探索夏季臭氧分级管控的有效措施和办法,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在各地,围绕这些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调研中,广大干部群众表示,有信心有决心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这道重要关口,创造更多优质生态公共产品。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
7月的草原,云朵任性舒展。吉日嘎拉图家的牧场里牛羊点点,悠闲地吃着草。“3个月的禁牧期刚过,让它们吃个饱吧!”他赶着几只离群的羊羔,淳朴地笑着。
吉日嘎拉图是内蒙古乌审旗布日都嘎查的牧民,这里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过去,受过度放牧、开荒等影响,沙地生态日益恶化。
植树种草、改良牧场……30多年来,吉日嘎拉图和家人顶着严寒酷暑治沙,造林9000多亩,养羊200多只,近年来每年养羊、卖灌木枝条、公益林补贴等收入合计近20万元。
“这片沙地绿起来不容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掠夺式地放牧。”吉日嘎拉图家的牧场草木葱翠,有人建议他多养些牛羊,他听了直摇头。
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看问题,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
盛夏的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古树参天、绿意盎然。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中心城区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区域之一,有“植物物种基因库”美誉。
由于紧邻城区、多头管理、保护区发展受限等原因,缙云山保护区内一度私搭乱建、违规经营,种种行为“蚕食”破坏着生态系统。
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系统修复生态、导入生态产业……三年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绿色发展“组合拳”推动下,这个特大城市近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逐渐恢复平衡。
山上生态做减法,山下产业做加法。如今,环山文旅康养产业,温泉度假小镇、环山绿道、特色民宿群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加快实施,缙云山周边的群众吃上了“可口的生态饭”。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的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如今茶田面积达到2700亩,实现人均年收入近万元目标,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走上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生态与发展才能有根本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