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月琴 方明丹
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立足各地独特资源优势,做靓环境增面子、做活产业鼓口袋、涵养新风补里子,让一个个村庄日益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的好地方。
激活民智抓整治
农村处处是风景
走进桐城市大关镇百岭村高摆村民组,水泥村道干净整洁,沿途鲜花竞相绽放,一口当家塘波光粼粼,放眼望去,美不胜收。谁也想不到,一年前这里曾是典型的“脏乱差”。
“能实现这么大的变化,与‘推选领头羊领着干、村民自我管理跟着干、创新筹资方式抢着干’是密不可分的!”大关镇宣传委员胡启明感叹道。
今年3月初,大关镇百岭村召开高摆组村民议事会,大家伙儿一致推举“花匠”高根深担任村民组长,并开展自我整治、自我建设、自我管理,激发了村民整治环境的积极性。同时,创新筹资方式,让每户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上的人数缴纳定额资金,将盘活闲置资源、开发荒地种植茶树等经济作物带来的效益进行“分红”,享有作物采摘权的村民同时又要负责好该区域的环境卫生,“谁筹资、谁受益,谁受益、谁管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更强了。如今的高摆组已实现村净景美,文明新风盛,村民其乐融融。
观念一变天地宽。无独有偶,桐城市黄甲镇水岭村探索创新协同共治的路子,在建设“十里桃花长廊”等工作中,组织党员群众每人包保20棵~40棵,引领群众自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孔城镇每季度开展一次人居环境整治“看比评”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该镇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种出好“钱”景
绿色发展成时尚
夏日里的桐城乡村,蒹葭青青、葱翠欲滴。无论是复兴村的油茶基地、樟枫村的600亩桂花园林,还是棋盘岭村百亩百合、新渡镇“四季果园”,一片片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村民们不仅收获了满目绿意,更“鼓”了个人口袋,也富了集体收入。
“以前,我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在公司务工,赚钱照顾家庭两不误,日子过得挺红火。”49岁的低保户董美荣笑着说。
她口中所说的“公司”是桐城市福华苗木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桐城市双港镇福华村。2014年,引进“小能人”徐树生回乡创业,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成立该公司,将原来荊棘丛生的100亩荒山种植成片桑葚果、李子、桃子、榉树、无患子、七叶子、樱花、紫薇等10余个品种苗木,打造出“四季果园”,吸引许多游客前来采摘。像董美荣一样在桐城市福华苗木有限公司常年务工的有23人,人均年务工收入3万元。
这些产业发展,是桐城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桐城市大力推进以油茶、苗木、薄壳山核桃为主的基地建设,全市现有经济林总面积16.6万亩,创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3个,2020年林业产值达到75.4亿元。
厚植新时代文明
实践沃土育新风
走进桐城市文昌街道官桥村,可以发现,许多村民家门口挂有一块块醒目的牌子:最美家庭、光荣之家、十星文明户……家家户户以争当先进、倡导文明新风尚为荣。
官桥村村民程云花今年70多岁,提到村里的变化很是感慨:“自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明显减少了,互相帮助、文明向上的氛围浓了;村民办喜宴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简朴节约的风气逐渐浓了。”
近年来,桐城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移风易俗立规矩,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迷信”渐成风尚,展现出一幅文明和谐的新画卷。
在桐城市大关镇旵冲村,夏日浓荫下,每天午后的村民说唱会雷打不动。“水泥马路户户通,如今农村大变样,和谐社会已形成……”大鼓书说唱人倪渐银自编自唱的鼓词,引起大家共鸣。79岁的村民陈培云喜欢黄梅戏,在老伴儿二胡伴奏下,她常常亮开嗓子来一首。因为孝顺长辈、待人热诚,陈培云家被评为村里的十星级文明户。
旵冲村党支部书记倪渐升介绍说:“我们通过村民说事、群众评选,选树了很多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道德模范,还有最美庭院,以此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群众积极性高了,乡风文明了,环境美了,群众自己也感受到生活变美了。”
近年来,桐城市把乡风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相结合,着力培育乡风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乡村面貌改变,更为经济增长、文化进步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