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观察

“美好生活”话语的时代意蕴

□ 刘 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性革新,明晰了“美好生活”这一内核性、价值型和引领性的概念话语,这一话语标志着我国国家价值指引系统的深化发展和全面完善。“美好生活”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深厚土壤,展露出多要素、宽领域、立体性的意义结构,表现为多重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内在集成。

凝聚时代价值指引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对需要与发展两个矛盾端加以集中概括和总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到人民美好需要的立足点上来,从而使新时代国家价值指引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完备。在这一价值指引系统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占据了中心性的重要位置,它成为国家各领域制度建设与实践的根本指针。“美好”话语是对传统“真善美”价值话语的高度提炼,是对现代多层次、复杂结构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刻总结,其贯通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构成,进一步构成了这一价值体系立体型架构的元点,成为催发及衍生外部多层价值系统的源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涵盖多领域、糅合多层次、彰显多向度的价值系统内,内部共同的凝结点便是“美好”。

彰显人民生活底质

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国家发展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人民需要的结果,是国家价值指引系统切实际、接地气、入人心的具体表现。生活概念的引入,是更有土壤气息、更为贴近群众的一种表达,美好生活的话语因此而带有世俗性的底质。历史及现实中,人的生活易受到GDP崇尚等病态经济导向的挤压,也常遭受资本利益最大化对生活的殖民,表现为现实生活的货币化以及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生活方式,美好生活的倡导是对计划经济年代“单位”和“集体”主导下个体被淹没及生活受到挤压的矫正,也是对片面强调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或技术逻辑等单一取向的纠偏,它肯定了人民生活欲求的正当性,赋予了日常世俗生活应有的意义,彰显了个性的自由和独立。

展现立体复合架构

“美好生活”是涵盖个体多方面生活领域,内在集成及融合多种元素,并以品质性和价值性为追求的生活状态。其核心要素包括了物质、权利、人格、道德、发展等,涵盖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权利有效保护、人格得到尊重、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等多个面向。美好生活之“美”与“好”,分别彰显出鲜明的品质性和价值性,“美”意味着结构美、形态美、气质美,好则意味着利好、益好、正好。

美好生活展现了复合性的结构特征,即人民美好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而且涵盖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体现于个体生存及发展的各个环节。目前,有关美好生活的具体构成内容,已开始进入到指标制定及测评的阶段。2017年以来,中央电视台连续发布“中国美好生活指数”,依照住房条件、收入水平、家庭和谐、人际交往、健康状况、心态情绪等十三项指标对人民美好生活加以衡量和测评。

集成多重辩证要素

美好生活话语是日常性与超脱性、异质性与同质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等多重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内在集成。美好生活非单一化,而具有多元性和全面性,它是个体感受及其实践形态的多样性与共同基础及内涵的一致性的统一,是发展阶段多样性与发展指向一致性的统一。美好生活概念既指向未来,又立足当下,是心理感受与客观实在的统一,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美好生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多元要素的集合体,包括了物质与精神的集成、国家与社会的集成、自由与法治的集成以及人类与生态的集成。美好生活内在地贯穿了生理的与心理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感性的与理性的、情感的与法理的对立统一。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南京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2021-07-28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1139.htm 1 “美好生活”话语的时代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