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彦臻
近期,江苏、湖南等部分地区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再次凸显。这些地区制造业企业为何频现“用工荒”?怎样有效破解?
“引不来”“留不住”难题待解
究其原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认为,“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零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虹吸效应显现、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错配、农民工增量显著下降”等因素是症结所在。
如何解决好制造业企业“用工荒”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江苏、湖南两地部分制造业企业、相关就业群体以及专家学者,试图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答案。
“现在制造业企业招工难是普遍现象。”长期在中山从事制造业工人代招工作的何飞透露,“制造业企业工资不高,工资受行业整体利润水平限制无法开得很高,大部分工厂管理严、工作累,造成长期缺工。”
在苏州某外资制药企业,操作工税前月薪仅有4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员工到手月薪仅为3000多元,很难负担城市生活的日常开支和房租。他们应聘时,普遍会问询企业“是否经常加班”“相关福利待遇”等问题。
而在苏州当地人看来,“就目前物价水平而言,税后到手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较为合适”。苏州某民营金属制造业企业负责人也认同该说法,“工厂工人能接受的工资水平是税后4000元~4500元”。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江苏955家制造业企业中,46.5%的企业反映招工存在困难。江苏久正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该企业的无尘车间管理严格,一线员工工资较低,因此招工很有难度。
除薪金水平不高外,制造业人才晋升通道过窄、成长激励不明显,人才跳槽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制造业企业陷入“招来人却留不住人”的尴尬境地。此外,就业观念的转变和薪酬期望的提高也降低了制造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不只是招人难,在制造业企业看来,“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个难题。来自江苏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东部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下降,同时务工人员对薪酬期望“水涨船高”,使得“用工成本高”成为企业用工中的首要突出问题,认同率达55.8%。
“招工难”“用工荒”症结何在
为什么这么难?制造业企业的这些用工难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制造业从业人员向服务行业转移现象凸显。“生活服务行业对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如快递、外卖和网约车等平台从业门槛不高,工资水平却相对更高,有些行业工作时间自由度也非常高,容易吸引中青年劳动力加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刘斌如是说。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徐宁介绍说:“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以及企业在融资、环保等方面的硬约束性成本较高,使得制造业利润水平普遍不高,工人工资的支付能力与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相比较弱;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优化升级,特别是其在技术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对于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某台资电子厂人力资源部高管许凤怡介绍说,该企业精密性工作多,技术含量高,很多操作都需要在无尘车间完成,并且无法以代工和外包形式转交异地完成。她认为,随着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未来制造业招人将会越来越难。企业需提早布局,加快推进工厂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逐步以机器替代传统人力,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
湖南智达电子负责人高红认为,由于制造业整体利润有限,无法通过高额工资增加行业吸引力,只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用更少的人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
“招到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关键。盛朝迅建议,完善职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企业建立针对优秀技工的补助性津贴制度,在收入分配和荣誉制度设计上向一线技工倾斜,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产业技工队伍。
“建议实施差异化人才引培政策,培育‘高精尖+工匠型技能’供需匹配的人才梯队。坚持‘优中选精’引进导向,有效释放财税等政策红利,拓展收入渠道,提高企业引人积极性,同时增强人才获得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经所财经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淑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