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世芳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完整产业体系、最完善产业配套的制造业大国和最主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但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提振信心增强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鹏飞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制造业新动能不断增强,装备和高技术产业引领增长。2020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10.8%、16.4%,是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2.6倍、4倍。今年一季度,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9.9%、31.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7%、12.3%,增速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板块。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先进产能比重不断提高。2019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7.1%,比2016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推进。通过各方努力,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已广泛融入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等各环节。截至去年,全国建成70多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的数量达到4000万套,工业App突破25万个。
发挥优势融合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李燕指出,制造企业应以产品创新、品质提升、价值增值为目标,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发展,包括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首先,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多数传统领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先从“上云”开始,逐步将自身业务功能与云平台整合,降低信息化成本,促进数据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同时,要促进绿色发展,将绿色供应链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全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还要坚持品质优先,始终坚守产品质量的底线,树立良好企业信誉和形象,以优质带动优价,以一流品质赢得客户和市场竞争。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中小企业要致力于成长为长期专注于产业链细分产品领域,生产技术或工艺领先的“专精特新”型企业或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单项冠军。
以质量第一的意识和质量先行的价值理念,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放眼长远持久用力,面向世界创建中国品牌。
赛迪集团总经理、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强调,发挥不同规模、各种类型市场主体的独特优势,发挥示范效应,带动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与推动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推动者作用,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深化与配套服务企业协同,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示范效应。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发展专业化服务,提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激活专精特色融合发展活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模式创新,在细分领域培育优势,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激活与推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解决难题夯实根基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还有哪些差距?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鹏飞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还有不少差距。在技术创新方面,引领全球产业变革从“0”到“1”的创新突破少;在资源整合方面,主导全球价值链分配的“链主型”企业少;在基础能力方面,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还存在不少瓶颈;在质量美誉度方面,部分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亟待提升;在品牌实力方面,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不多。当前,外部需求、供给和创新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制造业的贸易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形成了重大挑战。
李鹏飞表示,外部需求环境尚未恢复,我国制成品贸易链面临冲击。世界货物贸易增长前景不明朗,国内制成品贸易链延链、补链、强链将会面临较大困难。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力推制造业回流,产业链竞争力短期内承压。由于最近美欧推动的是高技术产业链回流,这些行业的欧美企业一旦回迁,国内企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填补其空白,从而会在短期内使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而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可能会对创新链产生一定影响。
李燕表示,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发展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但与领先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重要的是我国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再有就是供给体系质量不高,优质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另外,我国制造业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承载压力大。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然而横向比较看,我国制造业能源效率仍不够高。
秦海林表示,我国在品牌建设、研发设计、精密制造等方面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缺乏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高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地位,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不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面临的矛盾与竞争日趋激烈。
制造业规模大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矛盾。制造业发展总体质量不高,产业基础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自我供给能力不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地位。
制造业链条全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的矛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链与创新链缺乏有效协同,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严重脱节;产业链技术自主性及安全性、稳定性不足,高技术产业供应链风险较大。
制造业中小企业多与世界级引领型企业少的矛盾。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完善政策培育人才
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政策上如何为企业提供支持?
李燕认为,要继续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完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性和能动性。大力支持产业链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聚焦少数关键领域,实施好“揭榜挂帅”等制度,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强链补链升链。研究制定更好支持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以数字化全面提升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资源利用效能,全面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促进生产性服务要素与制造业的资源整合、政策融通与空间集聚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以价值升级对冲成本上升和成本敏感型环节外迁压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高质量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制造业减税降费和降成本改革,着力构建产业友好型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部门。
李鹏飞表示,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周期和产业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因素,既要立足当前,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满足高端制造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又要着眼长远,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投入,为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奠定基础。高度重视高技能工人和一般产业工人通用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