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致远 皇甫晓丹 何小华
有一种风景叫“十里洋滩九里洲”,有一种精神叫“敢叫荒滩变绿洲”。眼前的梅蓉村,前临长水,后靠高山,江边独秀。作为“五大乡村”综合示范村建设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正通过不断挖掘乡土文化,提升环境品质,打造出富春江桐庐段的“黄金左岸”。
做优“一片田” 创出新梅蓉
梅蓉村位于浙江桐庐县城东北部,富春江北岸,区域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0余亩,山林6000余亩,共有11个自然村、1108户3423人,被列入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五大乡村”综合示范村建设单位,已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桐庐县诗歌村。
沿着村道走进梅蓉,穿过一排排整齐的屋舍,平整的土地浮现在眼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述的应该就是梅蓉这样的地方了。
田园一直是梅蓉的最大特色,也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梅蓉村有粮田2000亩,自2020年4月开始,梅蓉村开始开展土地流转工作,500多户农户将700多亩土地流转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经过招商,桐庐县文旅集团取得这部分农田的经营权,进行水稻种植及农业景观打造。土地流转后,其中320亩农田的非农化作物被清理,种植上了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如今,这千亩农田已成为梅蓉田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梅蓉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打造的新亮点。
说起梅蓉,不得不提的,还有当地的“致富果”,梅蓉的杨梅。
梅蓉村种植杨梅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梅蓉的杨梅就已名声大噪。梅蓉村现有杨梅2000余亩,去年全村杨梅产量在50万斤以上。在梅蓉村,一般的农户一年靠杨梅收入7万~8万元,好的可以收入10余万元。未来,村里还将进行杨梅全产业链打造,从品牌、商标、包装等方面进行开发、完善,让百姓的钱包实打实地鼓起来。
“春季梅李青蓬蓬,梅李好做落田本。夏季杨梅红似火,夏收夏种能派用。秋季白梨水蜜桃,农具机器添置好。冬季桕子白如银,年终分配喜盈盈……”这首20世纪60年代村民们随口编的顺口溜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将进一步做好田园文章,绘好美丽乡村3.0建设底板。”梅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方云说,梅蓉村将继续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大力实施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今年计划流转土地600亩,目前已完成流转240亩。全力创建杭州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成系、土肥沃的高标准农田1300亩。并积极与浙江大学农学院、杭州市农科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建立梅蓉实验室,引进功能营养稻、彩色米系列等新型水稻品种,着力打造良种展示区。
此外,在数字乡村建设上,梅蓉村推进农业数字化,实施智慧灌溉、科学施肥、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估等数字化技术运用,搭建起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广袤肥沃的春江农田将有力地助推梅蓉再次发展。
艺术融入乡村 打造“黄金左岸”
这边田园风光宜人,那边建设如火如荼。
正在建设中的富春绿道北线,东起梅蓉,西至桐君山,其中梅蓉段的3.7公里主要是提升改造。“富春绿道北线的建设,成为打造‘黄金左岸’的重要纽带,我们将切实用好绿道资源,全面融入沿江郊野风情带建设,共建艺术引流、农旅结合、人才聚集的兴旺梅蓉。”吴方云脸上满是憧憬。在这条沿江郊野风情带上,大地艺术节、风情小镇建设、富春绿道(梅蓉段)工程、稻博园、4A级村落景区创建……一个个黄金项目开始落户梅蓉,而这其中,除了富春绿道建设,不得不提的还有大地艺术节。
梅蓉是桐庐首届大地艺术节的主会场。去年12月,大地艺术节在地团队参与了梅蓉村罗家自然村“美丽庭院”工作。从罗家开始,团队基于长期的在地调查,进行了守护大樟树、梅花与“罗家大屋”等活动,将这些遗产财富传承下去,把“勤耕、善捕、优种”的农家技艺传承下去,围绕古樟树这个标签符号,赋予罗家“为一村一品、一风一物”的独特印记。
修旧如旧的清代建筑“罗家大屋”如今成了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内播放着一部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访梅蓉大队》,充满胶片质感的镜头,鲜活地记录下当年梅蓉村民开渠饮水、开垦荒滩的场景;大屋左侧还新增了一个杨梅酒展示中心,倒上一杯,酒色澄澈,果香四溢。二维码扫一扫,游客可将其打包带走,或代为邮寄。全村男女老少都在进行微店经营培训,原先只能卖40元的杨梅酒现在卖到了149元。
如今,梅蓉村正全力盘活资源资产。“目前,已收购企业厂房9家、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收储古建筑8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吴方云表示,梅蓉村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文化创意、研学基地、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全力植入文化因子,实施沿江埠头、抽水机埠、水塔等艺术化改造,建设霜林秋容、登楼观涨、修竹生凉、前港渔歌等“新梅州十景”,打造梅蓉的活态实景村史点。
与此同时,梅蓉村实施项目18个,着力提升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道路等工作,以美丽清洁的环境迎接四方宾客。他们建设乡村会客厅、绿道驿站、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善整村功能,将艺术与村庄建设、功能完善、产业导入、村民生活等相融合,着力打造起“梅蓉国际乡村艺术社区”。
讲好新时代梅蓉故事
今年1月,作为桐庐县首部口述村史——《口述梅蓉》一书正式定稿。该书收录了33位亲历者的讲述,近15万字,真实展现了梅蓉的历史。
“林中夜半双台月,洲上春深九里花。”这是唐代诗人方干为梅蓉留下的侧写。然而,谁能想到,这方“美得惊人”的土地,曾经却也“穷得吓人”。由于地形、地质的原因,近2000亩土地中,曾经80%是沙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一直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梅蓉人对沙洲进行了彻底改造,在洪灾过后不等不靠、兴修水坝,不仅将200多亩荒滩改造成果园,还在多种经营上蹚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路子。“敢叫荒滩变绿洲”的梅蓉精神从此传扬。之后,梅蓉人改良土壤、改造果园,发展造船业,开展多种经营,一跃成为省内知名的富裕村。梅蓉村更是名扬国内外,先后有44批次60多个国家482位外国政要和宾客前来参观访问,成就了一段梅蓉历史上的鼎盛与辉煌。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60多年来,梅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桐庐人在前行的道路上奋勇拼搏。“只要村里有需求,我定竭尽全力,我们会一直关注着梅蓉的发展。”……今年的五一假期,梅蓉村迎来了一批“亲人”们,来自各行各业的梅蓉乡贤怀揣着各种“能量”回家。
在梅蓉村发展大会上,梅蓉村商会会长陈立新表示,先期梅蓉商会发起成立乡创共富基金,梅蓉商会成员募集资金1000万元,作为首期乡创基金资金,用于梅蓉村的产业发展;杭州天赞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鸣带来了“巧克力工坊项目”,将在梅蓉打造一个集工业旅游基地、研学基地和文创基地于一体的发展基地;乡贤代表与街道、村干部汇聚一堂,交流乡情,为家乡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汇智聚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当日还正式组建了乡创导师团,助力梅蓉美丽乡村3.0建设。
“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我们梅蓉人不怨天、不怨地,以苦干实干改变面貌,成为全国的典型。现在客观条件这么好,上级支持这么有力,梅蓉更要抓住发展机遇,重振梅蓉精神,让梅蓉变更美、更富裕。”对于未来,吴方云信心满满。接下来,梅蓉村将结合党史教育,继续讲好梅蓉故事,传承梅蓉精神,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同时,大力推进法治乡村、文明乡村建设,用好“一师一警两员”“新村夜话”等基层治理载体,大力倡导“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全面增强群众主体意识,汇聚起建设新梅蓉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