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生活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213个、安置住房5.33万套,全面完成12.4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

□ 本报记者 于保明

□ 任阿龙

一幢幢楼房整齐划一,水泥路面宽阔干净……初夏,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长顺镇启德小区,温馨安居的气息迎面扑来。阳光下,三三两两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社区活动中心不时传出欢声笑语,人们尽情享受着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在内蒙古,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故事,都是一幅奔向小康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内蒙古发改委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基本要求,上下联动,协同攻坚,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213个,安置住房5.33万套,新建学校、幼儿园、村卫生室、村活动室、广场等1130个,全面完成全区12.4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为自治区整体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

激活乡村发展

“咱赶上了好政策,一分钱不花就住进了新楼房,真是太满足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刘福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看电视,两室一厅的房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卫生间、水电、厨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搬到启德小区后,刘福祥在县城的一家饭店找到了工作,儿子做一些木工活。有了安全的新居、稳定的收入,刘福祥脱了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内在要求。内蒙古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土地复垦相结合,积极督促指导各地分类有序、加快推进搬迁后旧房拆除、宅基地复垦复绿,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释放土地资源,有效激活乡村发展。

2019年,内蒙古启动拆旧复垦试点,积极探索符合内蒙古特点的拆旧复垦复绿模式。例如,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凡整村搬迁的,原村庄原则统一拆除,拆除后进行土地复垦,种树、种草恢复生态;承包地统一进行流转,旱地、坡梁地租金100元/亩·年、水地300元/亩·年,流转期到2027年。村民在农村享有的原有政策待遇及权益不变,覆盖搬迁人口2000人,实现每人每年创收600元。

据统计,内蒙古全区6.12万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范围,迁出区可腾退宅土地总面积5.43万亩,已复垦复绿总面积4.29万亩;复垦复绿共产生节余指标面积1.67万亩,完成跨区域交易10,330亩,交易资金25亿多元。通过实施拆旧复垦及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交易,为贫困地区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搬出“幸福感”

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首先要确定“谁搬迁”。围绕这一问题,内蒙古根据实际情况,以扶贫部门最新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基础,将生活困难的低保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等纳入搬迁重点对象,对有关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大力宣传。一方面,严守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确保真正将有搬迁需求、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体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范围;另一方面,严守人均住房面积不超25平方米的“标线”,把人均25平方米建房面积控制作为各级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内容。

在具体实施中,内蒙古严格按照选定搬迁对象目标区域、公布搬迁条件、普查筛选搬迁对象、群众申请、入户核实、村民小组评议、村委复议公示、乡镇政府复核再公示、县区扶贫部门牵头审定等步骤进行搬迁对象识别,把每一个贫困家庭的人口、财产、就业、生活等信息搞清楚,确保应搬尽搬,避免出现“不该搬的错搬、应该搬的不搬、不想搬的被搬”等情况。

例如,在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新合村,贫困户韩凤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合村新建的幸福互助院。幸福互助院共入住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人,其余28人是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我从小就是庄稼人,房子都不能住了也盖不起房,老伴儿还老闹病。现在房子不仅给盖上了,还盖这么好。说实在的,打心眼儿里乐。”韩凤顺感慨道。据了解,林西县官地镇、新城子镇、统部镇等7个乡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确定集中安置区24处,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8人。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内蒙古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抓手,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同时,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拆除旧房的重要意义、奖励政策等进行解释和宣传,打消搬迁户的顾虑,让搬迁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端稳就业“饭碗”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期,内蒙古发改委及时将工作重心由搬迁安置向扶持转移,督促指导各地充分整合资源,因村因户因人细化落实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后续扶持举措,精准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指导有关旗县区指定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规划,安置点脱贫发展方案,保证帮扶措施到位。

兴安盟突泉县为让易地搬迁居民稳定就业、有固定收入、过上幸福生活,把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后续生活摆在突出位置,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政策”要求,采取诸多有力举措,让更多有意愿、有工作能力的贫困户走出家门,实现就业,让易地搬迁户居民端稳就业“饭碗”,叩开幸福生活的大门。

包头市达茂旗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计划。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套马沟村原来是一个贫困破旧的村庄,易地扶贫搬迁后,政府投资2亿元在旧址上实施旧村整治、土地复垦农业综合扶贫开发项目,形成集种、养、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项目。

套马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变革,单一的农业粗放式经营转为集约化多元化经营模式,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化工人。一座座崭新的棚圈内舍饲着成群的牛、羊、猪,一幢幢欧式木屋、农舍公寓、陕北窑洞……套马沟的村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套马沟以美丽乡村的新姿态成为达茂旗脱贫攻坚路上的“领头羊”。

2021-06-24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213个、安置住房5.33万套,全面完成12.4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9574.htm 1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