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国绿色发展经验可向全球推广

——访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

□ 本报记者 付朝欢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司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组织跨国企业赴云南围绕“绿色发展”主题开展了为期4天调研,这也是“行走的达沃斯”2021年首站。

对于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David Aikman)而言,虽然已经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很多年,这次调研却是他初访云南。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他谈到了此次云南之行的感受以及中国的五年规划与双碳目标实现等话题。

记者:此次云南之行,您最关注的领域是什么?

艾德维:这次调研考察组织得很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综合发展的云南。我注意到驱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引擎:

首先是绿色经济。我们考察了一些企业,比如云南白药集团,还有位于楚雄的摩尔农庄。世界经济论坛正在持续推行NBS(Nature-Based Solutio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云南很好地诠释了NBS的概念,企业不仅保护环境,而且通过跟环境共生来创造经济利益。

其次是高科技的产品。我们看了京东方硅基OLED微显示项目,这种高科技产业不仅没有带来污染,还是高附加值的。如果云南能两手抓好绿色经济和科技创新,这将为其他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一个典范,这些绿色发展经验也值得向全球推广。

记者:能否具体聊聊这些调研点的感受?

艾德维:今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云南昆明召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COP15落地云南也是对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是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珍奇的植物,见证了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的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置身其中,我想到中国清代文人张潮《幽梦影》中的一句话:“艺花可以邀蝶,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在云南楚雄州,摩尔农庄对核桃进行全产业链的加工,竭尽所能地利用核桃的每一个部件,花粉、青皮、膜衣等等,去生产不同的产品,这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楚雄州有很多家有机食品加工企业,摩尔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生产的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高端,而不仅仅是供应原材料。

记者:参与此行的在华跨国企业可以跟云南本地企业达成哪些合作?

艾德维:“行走的达沃斯”今年首站来到云南,这是双方对话的开始,这中间蕴含着很大的合作潜力。我们已经有像BP、法国电力这样的企业在云南参与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在我看来,本土的企业更能理解我们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合作,因为他们更了解云南的特色、优势,我相信他们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环保政策力度非常大,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减碳目标也是非常具有雄心的,这需要合作和协作来实现。跨国企业也将在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上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我们带来了12家跨国企业来云南调研。很多在华跨国企业都向我表示,他们来云南之后感到很受启发也很振奋,对于云南潜在的投资机会感到很惊喜,他们也乐于去发掘更多的机会。期待这12家企业跟云南的有关方面做后续对接,能够有下一步的合作。

记者:一个个的五年规划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您如何评价中国的五年规划?

艾德维:中国的五年规划极具天才。中国设立目标,并且对于这个国家要走向何方给出特别清晰的方向。我注意到“十四五”规划里有很多的指标,比如,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社会指标等等,通盘考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我之所以说它极具“天才”,是因为中国的五年规划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纵观整个国家,地方与地方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北京和云南的情况就是完全不同的。在“十四五”规划体系中,既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各地目标一致,协同完成共同目标;又具有灵活性,让各地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发挥各自的专长。

中国的五年规划,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区域层面、地方层面的政策,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我们开展“行走的达沃斯”,去年走访了浙江杭州、义乌,天津,大连等城市,就是想帮助跨国企业了解各地不同的政策、民俗、文化,包括各个城市的闪光点。我几周前去了贵州,他们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也让我印象很深。中国每一个省(区、市)都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所以跨国企业需要见识中国的多样性,以便更好地寻找投资机会。

2021-06-23 ——访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9510.htm 1 中国绿色发展经验可向全球推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