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透视

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合

□ 田 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这一理念的提出契合了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的总体条件变化情况,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生产与发展所需要素禀赋优势的变迁,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国内的消费需求潜力不断释放,催动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容,RCEP协定顺利签署,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考量。在扩大内需与深化开放共同推进的背景下,作为连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自贸试验区建设将在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循环堵点提供了战略支撑。国内大循环是针对中国经济格局而言的国民经济整体循环,其核心要义在于打通堵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而要确立并实现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则势必立足于挖掘内需潜力,以充分利用内需优势。以往,中国经济的主要表现并非“无需求”或“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大量“需求外溢”以及国内消费能力的严重外流。这种依靠外需驱动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中低端地位。因此,要实现国内大循环,必须摆脱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固有约束,转而以内需市场为根基,降低对出口市场的依赖。而自贸试验区建设与RCEP协定无疑将促进国内各产业更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升中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同时,可通过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升级等举措,为相关产业链的整合和发展注入新动力,以巩固中国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加快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第二,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新时代全面开放的新引擎,是推动国际循环的主阵地。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而国内大循环则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仅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还可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进而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以此而言,自贸试验区建设可成为中国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平台。依托自贸试验区,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相关部门应持续从发达国家引资、引技、引智,以实现我国自身产业的凤凰涅槃和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攀升;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层面考虑,则应继续鼓励并加大从要素差异性国家进口优质产品的力度,并以此对国内同类产业形成有效竞争;从出口贸易方面来看,为减轻后疫情时代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萎缩的不利影响,我国出口市场应逐渐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可利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主导下一阶段沿线区域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进程。

第三,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互相促进,紧密联系。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我国的需求结构升级和供给能力提升,还将推动二者在更多领域、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从而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我国市场规模和生产体系优势高效转化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此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机遇和推动力;另一方面,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而实现的更高水平开放,可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更为坚实的发展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且面临缩短乃至断裂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将极大提升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开放水平,同时增强其运转的效率和韧性。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建设将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所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可以为我国从“资源集聚”到“功能疏解”提供优化配置,提高一体化区域的福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依托自贸试验区这一平台,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发展理念,并通过同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与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当前我国应对外部环境波动、实现经济逆势增长的有力举措,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2021-06-1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9342.htm 1 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