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 限
“十年寒窗丰羽翼,今朝搏击翱长空”。6月7日,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正式拉开帷幕,全国1078万高考生奔赴战场。就在当天,一名考生竟然在考场用手机拍照搜索高考真题,小猿搜题工作人员发现后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举报。6月9日,教育部回应,考生已承认作弊行为,该生已被取消所有成绩,并将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规定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高考作为我国公平选拔机制的标杆,近年来,国家始终保持对高考舞弊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舞弊的花样不断翻新。对此,各部门及地方也积极采取举措杜绝该行为的发生。
有部分学者也表示,“预防”“打击”应该并重,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加大违法事件的彻查力度,以正“高考”之名的权威。
现象:考试作弊屡屡发生
高科技成最新“幕后推手”
“手机究竟怎么带进去的?”“怎么还敢作弊?”湖北省一考生考试作弊消息一经曝出,瞬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在如此严格的监考下,为何依然会有考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幻想自己能够通过作弊获得优异的成绩?
记者发现,考试作弊似乎是一个高频事件。近十年间,不少地方都曾曝出考试作弊、助考作弊等案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作弊者的手段变得越发难以察觉,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给监考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早在2010年,甘肃省靖远县3名兜售作弊工具的嫌犯用的是一把比普通尺子稍厚的“尺子”和一支外形和普通笔没什么两样的高科技“笔”一起配合,从而达到获取考题答案的目的。2012年,嫌疑人利用一款隐藏微型屏幕的橡皮,通过远程答题并将答案输送到屏幕上的方式进行作弊。
除了伪装文具以外,2013年,某地又发生利用“米粒耳机”“高科技智能眼镜”等手段进行作弊,只有米粒大小的耳机可以塞进耳道或者通过手术植入耳中。作弊者借助身上的拾音盒接收无线信号,耳机就会在电磁波的作用下通过骨传导振动传声。而眼镜则是通过镜框中的针孔摄像头向考场外传输考试内容,再通过放置于耳道里的微型耳机接收答案。
今年4月,在重庆江津,考试作弊的手段又再一次升级。某考生看上去和其他同学没有区别,但是后脑勺隐约闪烁蓝光引起考官注意,原来头戴的假发里面暗藏了高科技作弊系统。
“现在高科技作弊手段实在是太多,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高科技的支持成为一些考生作弊的‘推手’,原本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在放弃的时候,不法分子的一句劝说,就走上了歧途。”北京雷鸣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表示,无论作弊手段多么花样百出,其本质上还是需要通过无线信号进行“声音传导”和“文字传导”。其实,为了阻断各种无线设备和其他高科技工具的出现,大部分考场早早就配备了信号屏蔽设备,公安、教育等部门纷纷采取积极举措,从源头阻断作弊行为的发生。
回看:国家地方提前行动
努力营造诚信考试环境
“要从严打击,坚决防范考试舞弊行为。要严厉打击‘助考’犯罪活动,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深入开展诚信考试教育。”5月8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表示。
陈宝生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着力提升高校考试招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统筹做好考试招生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同时,要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着力提升应急反应能力。要强化监督检查,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考试招生违规违纪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零容忍,全力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不仅是教育部在5月初提早召开会议进行部署,今年高考前夕,各地公安机关连续侦破多起组织考试作弊案,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侦破刑事案件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75名,查处了一批散布高考谣言的网络自媒体账号。
此外,大部分地方也积极采取措施,深入开展“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助考”犯罪活动。
陕西省实施考生面部身份识别、考试过程视频监控,并运用无线电作弊防控、网上巡查等技术,以高科技手段反制高科技作弊。在试题试卷命制、印刷、运送、保管、整理分发等各考试工作环节,实施一岗多控、人技联防,试卷运转环节全程无死角的视频监控、轨迹跟踪,实现了无缝链接。
安徽省通过宣传《教育法》、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发放警示教育宣传资料等方式,把诚信考试教育融入考生报名、考试全过程,积极营造“诚信考试光荣、违纪舞弊可耻”的良好氛围。
“高考前后,各地教育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当地网信、公安等部门集中开展‘打击销售作弊器材’‘清理互联网涉考违规违法公众账号’等多个专项行动,全力保障实现诚信高考,努力为考生营造一个安全、安静、安心的考试环境。”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说。
反思:专家律师多方发声
加大对作弊行为惩治力度
“湖北考生作弊这起事件再次引发我们业内对惩治考试作弊行为的讨论。早在2015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对考试作弊的刑事责任。今年4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有关考试招生违规行为的惩处措施,体现了国家对高考舞弊重典施治的要求。”北京市华铭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律师向记者说。
而对于作弊行为的打击,早已上升到刑事责任层面,为何仍有人被查出作弊?北京市地平线律师事务所胡律师认为,考试作弊虽然已经入刑打击,但查处难度相对较大,特别于团伙作案,外人很难发现。另外,实践中,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惩治力度还有待加强。相关人员一旦败露,付出的代价与巨大的违法收益相比明显较轻。
“我们在处理案例时发现,有的学生对于法律条款还存在认知盲区,认为只是自己不诚实而已,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北京市大道政通律师事务所律师陈世宇补充说,根据相关规定,考试作弊除了要接受违法违规处理外,未成年考生的作弊行为还会通报其所在学校、计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成年考生的作弊行为要计入考生诚信档案并纳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将作弊情况向其所在学校或者单位通报。
对于学生诚信教育,业内学者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预防”“打击”应该并重,既要加大考试作弊行为的预防力度,也要不断更新作弊行为的查处手段。有的专家则坦言,现在各高校对于诚信宣传的力度还不大、要大力开展专题诚信警示教育,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作弊违纪行为。通过全覆盖教育,让学生广泛知晓,参与高考替考作弊,替考者将被开除学籍并接受刑事处罚。
星光不负赶路人。高考的意义不只在结果,更在过程。有媒体评论也称,高考,考的不仅是成绩,更是诚信。同学们,世界何其之大,前路明亮而漫长,唯有诚信才可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