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薛秀红 文/摄
6月5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正值芒种节气,国网绍兴市上虞区供电公司员工许训涌又要忙碌起来了。对于芒种前后的主要工作,他早已牢记于心,除了提供常规电力抢修服务、红外测温巡视消缺外,这几天他最主要的任务是对辖区内5个村子的蓝莓产区进行用电检查,以保证蓝莓顺利采摘。
二十四节气居然与电力工人的工作紧密相连,这对记者来说可是个新鲜事。但对于像许训涌这样常年驻扎在上虞乡村的电力工人来说,早已是他们工作的时间表了。
乡村要振兴,电力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近年来,国网绍兴市上虞区供电公司深入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群众的用电需求,大力推进乡村电气化建设,持续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而如此“接地气”的举措,不但受到上虞老百姓的欢迎,更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电力人的聪明才智。
光明驿站的“节气”工作表
近年来,上虞区供电公司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的供电服务新模式——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生产运营规律,对应“节气”开展助农服务。
6月5日,记者来到上虞区岭南乡丰树坪村的“红船·光明驿站”,许训涌就驻守在驿站里。
当记者走进光明驿站时,驿站的一面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整面墙居然是一副画,绘有周边村子的地形地貌以及对应的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工作:从立春后的春节保供电,到立夏后的防汛保电,到立秋后的秋检施工,再到立冬后的服务秋收和冬种,每个“节气”应该向农户开展的特色服务工作一目了然,让记者这个外行也能看得懂。“岭南乡地处虞南山区,比较偏僻,为了更好地服务山区百姓,我们设立了‘红船·光明驿站’,派员工常年驻扎村里,通过阳光办电、故障报修、信息发布和增值业务等,实现了‘线上办、上门办、就近办、帮你办’,真正做到办电力业务‘一次都不跑’。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上虞丰惠、盖北等地设立‘红船·光明驿站’。”国网绍兴市上虞区供电公司总经理孟永平介绍说。
许训涌指着墙上的地图对记者说,“我的工作就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结合村子的实际情况对应开展助农服务。”“这种工作模式职责明确、层次清楚,既指导和帮助我们的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水平,也能确保既定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孟永平补充说。
雾耕农场的“一站式”服务
瓜果蔬菜无需土壤,无需繁杂的除草、松土、施肥等操作,只要在果蔬根部喷上营养液,果蔬便会快速长大。在上虞有这样一种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雾耕技术。
当记者走进上虞农发集团农业园的雾耕大棚时,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大棚内干净整齐,一排排刚刚挂果的黄瓜整齐地排列在营养架上;另一个大棚内,不同品种的西红柿的枝头已经结出诱人的果实。“农业园通过雾耕技术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提供绿色果蔬。”浙江雾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随手摘下一颗西红柿递给记者,“放心吃,我们的果蔬零残留、无污染。”
王成指着一旁的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说,“果蔬长势这么好,还要感谢供电公司。为配合雾耕农场项目顺利推进,上虞供电公司提前上门与我们对接,不断优化农场新建工程施工方案,大大压缩了施工的前期准备时间。同时供电公司为农业园的线路设备进行增容改造,实现了送电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王成对供电公司的大力协助表示由衷地感谢。
除了常态化定期开展用电体检、设备除障、安全宣传外,雾耕技术自身自动化、精准化的特性也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计划在农场建设低压储能电站,提高特殊时期的供电可靠性,为雾耕农场稳定运营保驾护航。”孟永平表示。
智慧大棚的定期“体检”
上虞是中国杨梅之乡,二都杨梅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绿色农产品。6日上午,在位于上虞区驿亭镇杨梅村的真山杨梅专业合作社内,成片的杨梅树上挂着晶莹的果子。园子内一派繁忙景象,有附近的村民挎着竹篮忙着在大棚里采摘的、有市民驱车带着孩子来体验生活的。合作社的理事长冯常斌更是忙得不亦乐乎,“要和时间赛跑,摘下来的杨梅要第一时间打包装箱运到客户手里。”冯常斌感慨地说,“合作社对杨梅大棚进行了智慧改造,实现温度、湿度精准控制,大大缩短了杨梅的成熟周期,采摘时间整整提前了20天。我们的杨梅颗粒大、甜度高、品质佳,一上市就成了‘香饽饽’。”
高数字化的智慧大棚同样需要高可靠性的电力支撑,合作社内,还有几位特殊人员,他们是提供上门服务的电力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队员们主动与合作社的种植户联系,及时掌握用电信息,不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棚种植户的用电需求,还定期为大棚内的数字农业设备进行体检。
“下一步,上虞还将推广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养领域的集成应用,实现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生态化。我们公司将积极打造新型供电服务体系,为护航数字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孟永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