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淳安 文/图
“瑶乡来了解放军,精准扶贫奔小康!”
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一个国家“十三五”贫困村——庄埠村,在解放军某部扶助下,脱贫致富,阔步振兴,既富脑袋,又富口袋,成为脱贫致富先进单位,在当地瑶乡传为佳话。
军民联建 扶贫先扶智
2018年初,解放军某部响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一个国家“十三五”贫困村——庄埠村,结成扶贫共建对子。工作组踏遍山寨田户,深察村情民意,精准寻计问策。夏天,冒着酷暑,冬日,不避严寒,走村串户,与村干部、党员,贫困户,促膝交谈,与村民打成一片,对22个贫困户的苦处难处痛处,一一分析,找穷根,定靶标。在此期间,7名常委先后10多次实地调研,遍访贫困户,查堵点、解难题、通郁结。
部队与庄埠村党支部、村委会反复研究脱贫攻坚推进计划,制定防止贫困户、边缘户返贫措施。一致达成共识:扶贫先扶智,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帮助村民和贫困户树立“自力奋发、自强不息”创业理念,大力弘扬新时代新风尚,激发全体村民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的内生动力,真正扶到点上,精准滴灌。
在工作组助力下,庄埠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段宗元,带着村里能吃苦肯贡献、有致富带头能力、热心村屯公益事业的党员和村干部,按照网格化模式,划分责任田,签订军令状,常态化开展扶贫助困工作,开展“田间地头送技术、小事情立马就办”等志愿服务。有了党员和村干部的示范带头,村民如雨后春笋一般,迅即响应,竞相参与,工作队逐步发展到80多人。
部队投资20万元,帮助村党支部,利用闲置校舍、祠堂,建立占地2700平方米的桂林市首个村级崇德国学馆。开设新思想新理论讲座、道德讲座、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法治讲座、农村实用技术讲座等课堂,引导村民转思想,转观念,倡文明,树新风,以铁杵磨针、水滴石穿的韧劲、钻劲,沉下心来学思悟行、干事创业。
军民联手 扶贫扶创业
几年前,庄埠村是一个国家“十三五”贫困村,辖6个自然村,378户,1400多人,村容破旧,道路坑洼不平,村级经济很薄弱,村委会办公楼破漏不堪。全村没有什么产业,村民停留在落后的农业耕种,薄种廉收,生活窘迫。
精准扶贫,任重道远,路在何方?
部队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军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指示精神,指导驻村工作组和村党支部寻良方、谋长策,确立发展产业扶贫、长效扶贫工作思路,按“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精准施策。围绕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禀赋,举办了10期农牧种养知识培训班,1000多人次参训。精学精研,学以致用。
建立集竹鼠养殖、土鸡养殖、荷莲养植、柑橘种植等项目为一体的产业园,一派“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生态盛景,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的有机统一,效益倍增。
如今的庄埠村,已经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全村的贫困户都有了自己的产业。贫困,已经成为历史,幸福,已然写进现实。
村第一书记段宗元和部队也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他来自“上甘岭黄继光”精神与“席棚炮校”精神两脉交融的英雄部队。转业后,在桂林市人社局任职。2015年,他主动申请奔赴扶贫一线,把一辆房车改造成移动办公室,长年驻村,一干就是三届。从种养基地到餐饮住宿,从文化长廊到灯光球场、国学馆,整洁的村貌、文明的乡风、巨变的生态,点点滴滴有着他的心血,彰显着转身不转心、退役不褪色,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军人本色。2019年7月,他获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桂林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在庄埠村写下了“房车书记、放心大哥”等一段段佳话。
军民联心 扶贫谋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是国之大计,也是部队帮扶庄埠村的大目标和大决心。
庄埠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了,又得到部队和上级的大力支持,筹集资金25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一条水泥村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整修了一条300多米长的军民共建国防教育长廊。
在部队帮扶下,庄埠村的村卫生所焕然一新,配套设施完善了,常用医疗药品配齐了,医疗骨干送训,医疗技术升级,村民小病小伤就医基本不出村了。
翻新扩建了村委会办公楼,实行社区化管理,设置党政服务大厅,切实提升为群众办事服务水平,村民们的满足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修订了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尚,组建了篮球队、女子腰鼓队、舞蹈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为村民构建了家门口的精神乐园。2020年,庄埠村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文艺村(舞蹈村)”称号。
以脱贫、防止返贫为基础,部队、村集体站在“两个一百年”战略转进、“十四五”开新启局的历史新风口,转战乡村振兴新战场,保持打好持久战之定力,保持冲锋在先之身姿,标定必胜目标,使命如一,信念如一,共同致富奔小康。
如今,军民鱼水一往情深,怀着一份坚定,一份追寻,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攻坚力量,精准务实,实现高质量脱贫。放眼“十四五”,乡村振兴大业在军民情谊的持续浇灌下,必定日益壮大,农业高质高效、村落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必将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