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使中小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近年来,重庆市铜梁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秉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理念,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推进政府、创业、市场、法治等各方面治理不断优化,转变政府服务职能,在推进公权力正确行使、实施简政放权、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勇破题,大胆改,营商环境改革不断释放红利,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坚持以营商环境“软”环境培育出发展“硬”实力。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铜梁区坚持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厘清政商关系,优化服务,全区政治生态、同志关系、干事环境清清爽爽,形成了人心思齐、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说了就算、定下就干、干就干好”在全区上下蔚然成风。
加强领导抓合力。铜梁区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印发铜梁区打造卓越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的通知》,出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十条、龙乡人才政策十条等措施,完善扶持企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促的良好局面和“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划定交往清单。建立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市场与政府、政府与企业的边界,给政商交往划定明确的参照线,提供行为标尺。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严查潜规则、暗箱操作,确保公权力正确行使,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政务服务高效便捷
铜梁区不断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规范透明。
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集成创新。铜梁针对“政府审批职能碎片化,审批环节多、效率低”等问题,整合各部门行政审批职能,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平均压缩70%以上。通过行政审批流程再造集成创新,工程领域审批环节由55个精简至21个,审批过程中再将21个环节集中打包为立项、规划、施工、验收四个“集装箱”,并在箱内实行并联审批、联审联批,变部门间“接力跑”为“齐步跑”,实现一般涉企审批事项15个工作日内办结。将一般工业投资项目涉及的15个部门155项审批事项全部整合到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打造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取得显著成效。
推行“互联网+综合窗口”服务。铜梁区针对“审批职能部门只集中办公、不协同办事”等问题,在政务服务大厅集中设立19个无差别综合服务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同一窗口出件”。目前,456项行政审批事项可实现一窗办理,全区行政审批事项“一窗通办”率达94.1%。同时,推出高频事项办理二维码,在政务服务大厅、商圈、村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自助设备,提供“7×24小时”自助服务,切实让群众少跑路、不跑路、办成事。
实行承诺制信任审批。铜梁区针对“办事前置材料多、批后无人管”等问题,建好用好信用平台,实行容缺受理,迅速办结,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目前,已将商事登记、市场准营、企业投资建设等重点领域的43项事项纳入承诺制信任审批范围,按照全信任审批、非核心要件式信任审批和要件后置式信任审批三类,并逐一明确审批条件。承诺制信任审批改革实施以来,累计办理承诺制信任审批1.7万余件,无失信件。
推进企业开办“四零”改革。铜梁区针对“企业开办门槛高、来回跑”等问题,创新开展企业开办零材料、零费用、零见面、零跑路“四零”改革。企业开办实行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实现电子化、无纸化、智能化。建成重庆首个“企业开办无费区”,平均为每家企业节省费用1000余元,企业开办时间从3天压缩到2小时。改革实施以来,已有2490家企业享受到“四零”服务,为企业节省资金249万元。
创业环境包容给力
铜梁对全区重点企业开展全覆盖大走访、大调研、大起底,收集解决融资、用工、降本、订单等“七大难题”,持续精准服务企业,持续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搭建政银企“铁三角”破解企业“融资难”。每月召开“政银企”三方联席会,针对企业无抵押或抵押不足等问题,建立政府风险补偿机制,为企业贷款增信担保,量身打造10亿元产业引导、1.5亿元风险补偿、3亿元应急转贷等闭合式金融支持体系,撬动银行放贷38.07亿元。设立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组织10家银行入驻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贷款受理、信贷政策咨询等一站式金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克服疫情不利影响,通过调整还款付息时间、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展期续贷等措施,累计为4648家(次)企业提供资金58.79亿元。
坚持“外引内留”破解企业“用工难”。落实“龙乡人才政策十条”,打造重庆英才大会·海归论坛永久举办地,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221人,培育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个、“鸿雁计划”入选专家4名。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两本台账,开发“龙乡求职通”就业服务平台,制定重点企业招工补贴政策,有效解决群众“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
拓展产品“营销面”破解企业“订单难”。落实区领导联系走访企业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落户企业提供“保姆+顾问”式服务,积极帮助企业抓宣传、找订单、拓市场。创建本地企业产品目录库,引导62家重点企业建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组建产业联盟6个,促成会通、精鸿益等辖区企业间达成意向性订单2000万元。协助区内企业积极开展电商营销,推动工业产品“触电上网”进入各类电商平台和各级政府采购平台,已帮助融焕电器等26家企业实现网上销售,指导威斯特、新美鱼等29家企业进入“重庆市政府采购网”。
实施创新驱动破解企业“转型升级难”。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与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成区级以上研发平台34个、科技服务机构8个、院士专家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获批全市首批专利信息服务试点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奖补政策,指导伊洛美克、嘉骏电子等20家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23家,总量达494家。
能源企业实行“三厅合一”,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铜梁区水、电、气三家能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三方共享营业厅窗口资源,合作办理报装、收费、报修业务,减少老百姓、企业办电、办水、办气业务现场办理的次数,实现“只进一个门,只交一份资料,只找一个人,只交一次费用”。
市场环境阳光透明
铜梁区不断完善招投标监管制度,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激发市场活力。
开展工程建设招投标第三方信用评价结果(信用报告)试点工作。铜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实施了《关于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开展运用第三方信用评价结果试点的通知》,明确在工程建设招投标及限额以下项目抽选中运用第三方信用评价结果(信用报告),中标人根据第三方信用评价结果(信用报告)享受履约保证金优惠减免,减轻了企业负担。
全面推行使用保函。2020年以来,铜梁区按照“1+4+9”文件要求,在招标文件中约定,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低价风险担保均可采用现金或保函的形式提交,由投标人自行选择提交形式,降低了投标人的现金流占用量,减轻了企业负担。根据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初步统计,约15%的投标人采用了保函形式。
停止收取交易服务费。自2018年以来,铜梁区发改委协调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停止收取交易服务费,不再向招标人、投标人收取此项费用。
法治环境公平公正
铜梁区坚持法治思维,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健全法治保障制度,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守好环保底线、安全红线的前提下,严禁涉企执法“一刀切”。设立企业“宁静日”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柔性执法”,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健全投诉举报渠道。建立涉企行政处罚报备制度,对企业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证照、1万元以上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的,必须在下达处罚决定前向司法行政部门报备,进行合法性审查。
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发挥纪检监察派驻、巡察作用,对涉企服务、审批效率等进行“嵌入式”监督,建立“红黄牌”警示制度,坚决纠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在重点企业法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中选聘50人成立营商环境观察员队伍,对窗口服务、审批效能等进行明察暗访、打分评分,健全问题交办督办机制。全面推行政务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评判的“好差评”制度,做到政务服务事项覆盖率、差评整改率、差评回访率等5个100%。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打造“信用铜梁”平台,归集企业信用信息60余万条,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实行择“红”限“黑”,推荐43家企业进入市级“守合同重信用”名单。在全区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中新设立政策兑现组,及时兑现各类涉企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