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巴掌大的地方都不能有黑臭水体”

深圳市光明区经过三年治水攻坚,水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水质达到20多年来最好水平,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在全市率先销号,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光明治水模式”

□ 叶仕春 陈 靓 曾加会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沐浴着孟夏的阳光,沿着深圳市光明区圳园路一路前行,碧波荡漾的新陂头河吸引行人驻足观赏。清风拂过,河岸上绽放的鲜花对着行人频频点头。有温馨的一家人光着脚丫,感受水流轻柔的抚慰。

几年前,新陂头河还是一副“脏兮兮”的样子,河底有很多淤泥、垃圾,异味很重,居民从附近经过都掩鼻急走。但是现在,新陂头河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游客“打卡”的风景区。

新陂头河的蝶变只是光明区治水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城市超常规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光明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治水、生态治水、攻坚治水系列部署,以“不为自己找退路,只为治水找出路”的决心向水污染问题全面宣战。经过三年治水攻坚,水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并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光明治水模式”。

治水成效获市民点赞

水质达到20多年来最好水平。目前,全区15条干支流水质均值全部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标准,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在全市率先销号,水质改善幅度在全市排名前列,实现了“巴掌大的地方都不能有黑臭水体”的奋斗目标,治水成效获市民群众点赞。补齐了城市发展历史欠账,“十三五”期间,排水管网长度增加1449公里,管网总长达6480公里,其中市政管网总长2189公里,比“十二五”末增长120%,污水管网建设及排水管网正本清源绩效考核均排名全市前列,污水处理能力从2015年的25万方/天增加到2020年的49.5万方/天,出水标准全部提升至地表水准IV类。近三年整治河道68.9公里、暗涵19.2公里。

以碧道建设推动“水产城”共治共融。以碧道建设为契机,打造高颜值滨水空间,助力一河两岸高质量发展。布局规划100公里碧道,近三年建成碧道14.9公里,打造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木墩河河心路段、鹅颈水湿地公园、楼村湿地公园、东坑水调蓄湖、公明水库坝下景观湖、马田排洪渠裕湖公园段、翠湖公园人工湖等光明治水“八景”,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亲水乐水空间。其中,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段、楼村湿地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点”。

以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治污与治涝。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23.5平方公里,累计达26.27平方公里,占辖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6.7%;打造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甲子塘城中村等优秀“海绵样板”,积极探索形成海绵城市建设“十大坚持”光明模式。近三年累计整治内涝点67个,全区内涝隐患基本消除。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连续四年在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中夺得桂冠。

以治水带动产业发展。茅洲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促进两岸工业园区不断转型升级,教育、科研等项目纷纷入驻。其中,茅洲河边的滨海明珠工业园华丽转身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曾经的木墩河河心路暗渠段两岸已蜕变为繁华商圈。水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辖区水务骨干企业由1家增至5家,水务企业年产值从“十二五”末的2.86亿元增至“十三五”末的15.46亿元。

创新做法在全市推广

“三水分离”技术路线贯穿治水全过程。在深圳市水务局“治水十策”“十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光明区结合实际,提出“高标准、全覆盖,秉持理念、面对现实,互联互通、分散调蓄、三水分离、建管结合”的治水技术路线,在全市首创“三水分离”技术,建成涵盖“1干14支49小微”的初雨截流系统,建设分散调蓄池9座。同时,用好源头扫楼核查整改、过程管网提质增效、末端排口溯源整治关键三招,推进总口全消、小微全灭、黑臭全除、接驳全通及箱涵水量降一半的“四全一降”。

“部门协同”确保治水高效率。构建“1+3+N”指挥体系,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挂帅的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总指挥部,举全区之力治水。落实片区责任制,将辖区划分为公明核心片区及白花社区范围、光明水质净化厂范围两大战区,实施大兵团作战。工程建设管理分指挥部“一办四部十七团队”集中办公、流水作业,施工图设计、审查、技术督导、合同造价、审核串并联开展。绘制污水、雨水、初雨水“三张图”,挂图插旗作战、限期拔旗销号,“每日一督”“每日一报”“每日一会”。实行“奖三罚五”结算原则,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控。

“水务管养进社区”做实排水精细化管理。在全市率先实施“水务管养进社区”,将管理机制延伸至基层。31个水务网格、700名水务网格员实行划片管理、定点管控,每个社区配置两名水务专干,形成“十分钟响应速度”的发现、整治、执法“三张网”。全面落实“排水管理进小区”,将管养边界延伸至小区内部,提前完成全区1180个小区排水管网移交接管。

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区总河长、副总河长,先后出台4个总河长令,整合水务战线、街道社区、相关部门等所有治水管水力量。构建河长统领下的以社区为单元的水环境管理责任体系,社区党委书记管治水。各级河长巡河又巡域,推动排水户普查登记和排水许可全覆盖,全区7553个经营性排水户办证率达到85%,在原特区外排名第一。

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支撑“长治久清”。在全市率先成立首个区级环境水务公司,实行“厂网河源库”供排水一体化管养,实现辖区水务设施一家统管、全部纳管。区环境水务公司建立流域、街道和社区三级网格长,对应并协助政府部门三级河长履职。建立“全科水务网格”,水质水量考核结果与责任人绩效考核、班子任免和运营服务费挂钩。以智慧水务为支撑,建立水务、环保、社区网格以及部门、街道执法人员联动机制,实现“任务秒转、定人定位、履职留痕、自动催办”,治水成效得到全面巩固。

“党建引领”为治水攻坚提供源动力。坚持党建引领治水,成立全面“消黑”工程临时联合党委,11个主力参战单位成立下辖党支部,推行“党建+”模式,开展联合党建、结对共建。实施“红水工计划”,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成立45支党员突击队,开展“啃硬骨头”战役,279名党员带头奋战治水一线,解锁治水“红色密码”,实现以党建高质量推动治水高质量。

2021-06-03 深圳市光明区经过三年治水攻坚,水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水质达到20多年来最好水平,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在全市率先销号,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光明治水模式”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8899.htm 1 “巴掌大的地方都不能有黑臭水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