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科教观察

苏区精神植根于心

□ 谷亚光

5月25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江西省记协、赣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协办的“学党史、悟思想·红土地上践初心”中央媒体采编骨干赴赣州学习调研活动圆满结束。

我在这次学习调研活动中收获满满。不仅掌握了赣南三县市(于都县、瑞金市、兴国县)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而且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什么是苏区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

掌握一个地方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记者,要想写出好的稿子,没有第一手资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原创稿件出来。因为这次学习调研活动让40位央媒记者有机会深入到山区、乡村、城镇和企业实际中去,让记者们真切接触到赣南的老百姓,接触到第一线的干部,看到“革命井”“前村壁”、守望红军哥哥87年的103岁老人,体验“红军小道”的艰难,倾听模范兴国县马荣海家的后人讲述三座房子和三个时代的沧桑巨变,感受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瑞金的办公环境,置身兴国县307米长写满23,179名烈士的“烈士英名廊”下,那种刻骨铭心的震颤,才会油然而生!

革命战争的胜利来源于哪里?人民生活的幸福从哪里得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备受人民拥护?一系列以往只有理论答案的问题,这次在赴赣州学习调研活动中都有了现实的回答。人民是一切战争胜利的根本,一个政党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也才有了不可战胜的力量。而人民只有依靠党的组织,才能成为改天换地的“超人”,才能战胜各种敌人包括战胜贫困和自然灾害。人民的幸福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没有党的正确政策,人民的力量和山川土地就形不成合力,而有了党的正确政策,土里就能生金,山山水水都能变成财富,人民脸上就能开出幸福之花。

这次赣南之行,另一个重大收获是进一步领悟了苏区精神。从前听说苏区精神,只能说是有个肤浅的了解,而这次通过一个个历史场景,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历史遗存,一个个历史讲述,对苏区精神才有了深切的理解。通过保卫苏区的战士战斗至最后一人,还喊出“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生动例证,我心中默默理解了“坚定信念”;通过毛泽东提出关心群众生活,并给瑞金人民打井、办列宁小学等实事,让瑞金人民真正认同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我理解了“一心为民”的内涵;通过苏区人民在扩红时踊跃参军,有的甚至一个村子1/3以上的男丁参加了红军并绝大多数牺牲。而当在反围剿战役中红军受伤或长征转移时,当地的老百姓却毫不犹豫地把受伤的战士当成儿子和丈夫接到家里保护起来,我理解了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另外,苏区精神中的“求真务实”“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等四条,也都有着丰厚的历史事实作为根基。可以说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赣南之行无疑大大提升了参与者的思想境界。

通过这次学习调研活动,丰富了头脑,加深了记者与地方实际的联系,掌握了大量新闻素材,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在活动中间我即开始写稿发稿,共创作发表了6篇新闻稿件。实践证明,中国记协和全国三教办组织的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锻炼了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达到了当初计划“红土地上践初心”的目的。

2021-06-02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8808.htm 1 苏区精神植根于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