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谷亚光
5月19日~25日,记者随中央媒体赴赣州学习调研活动团队对江西赣州市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特别关注。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赣州现行标准下114.3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创新精准扶贫举措让贫困户有出路
赣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农村保障房建设,由政府统一出资代建、统一装饰装修、统一完善设施,就地就近建设一批产权公有、经济适用的农村保障房,通过“交钥匙”的办法解决农村特困群体住房安全问题。记者在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兴国县长冈村等处实地调研采访时,都看到当地群众住上了三四层的小洋楼,对于特困家庭,是政府帮其建房,群众可以拎包入住。
赣州市还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础上,由财政出资,为全市城乡贫困人口购买了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稳定在90%适度水平,有效遏制了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在这方面,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村民刘瑞江家是个典型例子。刘瑞江在该村的铭恩墙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刘瑞江称,他家有4口人。他本人双腿残疾,患有白血病、原发性高血压、风湿病等疾病,其妻吕福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肺结核,两个儿子在就读小学四、五年级,家庭收入主要靠养殖及吕福梅务工工资。之前,家庭仅够温饱,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自从实行脱贫攻坚政策之后,他们全家享受低保A档。除兜底保障外,还享受了金融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电力扶贫等政策。就看病一项,刘瑞江本人每季度要到赣州大医院里进行一次白血病复查,检查费用和药费绝大部分报销了,个人仅支付1000多元钱。2016年他家还申请了小额信贷5万元,用于发展家畜养殖,养殖鸭子2000余只,当年盈利3.5万元,2017年实现脱贫。近几年,他家一直坚持发展养殖业,每年人均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51元。刘瑞江告诉记者:“我现在感到很满足,很幸福,感谢党感谢政府!”
赣州市还创造出“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的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探索实施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中介+贫困户”“公司+贫困户”等经营模式,以及资源资金入股、返租倒包、托管托养等利益联结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赣州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其做法在江西全省推广。
创新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赣州市针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他们印发了《关于开展相对贫困监测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从扶持产业就业发展、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强化教育政策资助、购买精准防贫保险、深化志智双扶、强化社会帮扶等七个方面制定了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对贫困人口实现动态清零。
记者在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采访时,碰到了该村第一书记况小洪。他是从江西省林业局下派来的驻村干部,来到这个村工作已经4年。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利用他们的林业特长,在这里协助村集体建起20亩乡土阔叶树种苗基地、15亩高产油茶苗繁育基地、80亩三角梅花卉苗木园、130亩高产油茶林和近6000亩的裕丰珍稀苗木基地等五个林业产业基地。让群众有了长期获益的基础。通过多方面努力,又投入70万元用于村庄绿化、乡村森林公园和小微湿地建设,完成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绿化种植、地面硬化和坝脑小区主干道绿化,种植榕树、香樟、桂花、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苗木2万余株,铺设广场砖和地面硬化320平方米,美化了村庄环境,为村民健身休闲提供了场所。像况小洪这样一心想着群众,一心扑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乡村干部还有很多。正是通过他们扎实的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到实处,对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把产业扶贫的政策坚持下去,把贫困人口经过帮扶实现富裕并动态清零。
赣州还在全省率先为135万城乡贫困人口购买了精准防贫保险,实现群众遇困遇病遇灾不致贫返贫,为防止返贫致贫装上了“保险阀”,此做法在全省被推广。
创新监管模式让扶贫项目资金用到是处
赣州市创新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项目“绿色通道”,对单项工程200万元以下,单项设备、材料采购100万元以下,勘察、设计、监理等单项服务采购50万元以下的扶贫项目,由乡镇按“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和供应商,大大缩短了项目前期的工作时间。创新扶贫项目结算方式,鼓励县(市、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预算评审和决算审计,解决了相关人员紧缺的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5年过渡期和“四不摘”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一步,赣州市将努力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根据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要求及原脱贫普查指标,开展脱贫人口“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落实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
合理完善医疗保障政策。统筹发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过渡期内,不属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的脱贫人口,逐步转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加强特困群体关爱保障。县级政府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
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统筹搬迁后扶资金,加大安置区内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完善排水排污、安全防护、网络通信、公共停车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完善扶贫项目资产管护。分类摸清扶贫资产底数,建立管理台账。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和收益管理。建立健全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脱贫户或其他经营主体共享资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