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必成
智库文化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但又无处不在,渗透在智库的各个角落,形成智库的氛围、灵魂与精神基因。优良的智库文化能够有效引导智库健康发展,能够为智库提供强大而持续的发展动力,能够不断增强智库的资源吸引力与配置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智库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文化,而文化是智库在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形成的组织“软资产”。基于文化对智库发展的重大意义,致力长远发展的智库都应高度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
目的层和行为层有机结合
政策变迁的倡导联盟理论认为,人们的政策观念是一个由核心政策观念和次级政策观念构成的体系。受此启发,作为一个价值观念的体系,智库文化也可划分为不同的层面:位于核心的是目的层的智库文化,围绕核心的是行为层的智库文化。两个层面的智库文化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目的层的智库文化表现为智库内在的使命追求,代表着智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发展的愿景和预期,反映出智库的眼界与格局。智库的使命追求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诸如服务科学决策、服务国家发展、服务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等。但是,智库不论怎样界定和陈述自身的使命追求,都应使目的层的智库文化具备如下特质:第一,超越个人利益与功利化思维,摒弃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智库文化要体现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深切关注的家国情怀,体现对回应公众诉求和社会挑战的担当意识、执着信念和奉献精神。这种境界让智库能够时刻站稳立场,实现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第二,鼓舞士气,激励人心,感染力强,带给智库员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帮助智库员工不断释放自身的创造活力与发展潜力。智库文化要让智库员工对自己的研究事业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荣誉感与责任感,把智库员工吸引、团结和凝聚在一起干事创业。
相对于目的层的智库文化,行为层的智库文化内容更丰富,具体可概括为如下方面。一是客观,即自尊、自律、自立、自信,坚持第三方立场,避免行政化、官僚化与营利化倾向,不被利益诱惑和外界压力所左右。二是严谨,即崇尚科学精神,不投机取巧,不偷工减料,研究不抄近道、不走捷径,形成的研究观点严格以事实为依据,经得起推敲与检验。三是诚信,即爱岗敬业,坚持真理,正直可靠,敢于发出“理性之声”和讲出不同见解,实事求是地呈现研究结果,不夸大、不隐瞒、不歪曲。四是质量,即秉持专业精神,强化精品意识,潜心研究,追求卓越,具有较强的危机感。不断提高研究的深度与精度,努力推出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研究成果。五是协作,即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在研究中不排斥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与新技术,以谦虚包容的态度积极开展内部协同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六是透明,即在不违背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主动公开智库的资源配置信息,自觉接受各界监督;主动公开智库的研究成果,积极发挥公益作用。七是责任,即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公共利益负责,忠于职守,不发表想当然或有失公平的言论。
行为与文化应高度契合
智库需要对自身文化进行设计,并努力促进全体员工对设计出的智库文化达成高度共识,由此实现智库文化的共享与形成。
一要动员智库全体员工普遍参与。智库文化的设计要广泛征求智库员工的意见,对于设计出的智库文化,还应通过反复讨论、深入交流等方式使智库员工达成共识。智库文化不是外在强加的,也不是设计出了智库文化便意味着形成了智库文化。没有智库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智库文化的形成。
二要确保智库文化具有现实基础。智库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智库的日常实践中提炼和提升而来的。脱离了智库的成长历程和日常实践,智库即使提出了一些看上去很先进的价值观念,它们也很难具有可信性并被智库员工接受,容易沦为空洞的标语或口号。当然,智库文化不可能反映智库的所有实践,但应能反映智库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那部分实践,这种实践可以通过一定的故事形式讲述出来,并被树立为智库标杆和典范,供智库的员工参照、学习以至超越。从这个角度讲,每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智库同时也是一个“有故事”的智库。
经历了智库文化的设计与形成,智库文化建设紧接着便进入了强化与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智库文化将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